蔡丽娟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0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院校专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自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把实施现代学徒制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支撑,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2018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广东省企业对技能技术人员的用工需求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因此,建立健全符合产业发展路径、行业参与、融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尤为必要。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以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并辅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根据学校和合作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招生方向及目标,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共同培养成为现代学徒制班的鲜明特点。由学校负责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由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体岗位上的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实行现代学徒制,是促进行业及企业共同参与学校育人培养的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将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瓶颈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期间,在人才培养方面陆续出现了以下的瓶颈。

(一)企业参与度低,合同履行成效不高

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来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合作双方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理解、投入产出比、企业的可变成本剧增、风险系数增加等方面。

当签订完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合同后,出于安全的考虑,企业需要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落实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伤隐患等。合作成本高、学生难以管理、单位负责人变更、企业业务变化、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无法共享学校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或现代学徒制执行成效不高的原因。

(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不合理

根据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的指导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企业(行业)是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的制定者。而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案、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大多由学校来主导制定,企业作为第二单位来配合实施“工学结合”理念。这将弱化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编制不合理。

(三)学徒专业岗位有限,对口率较低

由于经济发展存在波动性,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而业务量的突然增多或减少也将影响到学徒工作岗位的需求量。根据目前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单位实施情况来看,在“0.5+2.5”或“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先在学校学习半年或一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企业接收这些学生进厂工作。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半年或一年时间里,企业将有可能出现业务量上的变化。当业务量减少时,企业能提供给学徒的岗位有限;而当专业人数众多时,将出现企业随意安排学徒岗位;导致专业对口率低,甚至出现延迟履行现代学徒制合同的情况。

(四)缺乏切实的校企管理保障机制

目前,学校和企业之间普遍缺乏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基于企业成本或规模等综合因素,企业可能无法调度出专业的团队来管理来自于学校的学徒,包括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等等。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不足

企业导师大多没有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在给学徒讲授工作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时,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技巧;而学校导师则普遍缺乏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既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且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导师相对较少,这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中出现的瓶颈。

三、破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瓶颈的解决方案

(一)搭建长效的校企育人平台机制

实施现代学徒制能有效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和提高生源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但如果校企合作双方职责和分工不明确将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执行效力。学徒的培养和管理、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学徒毕业即跳槽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现代学徒制开班的持续性和良性发展。因此,搭建长效的校企育人平台机制尤为必要,特别是从招生阶段前期应明确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界定好学校、企业的相关权利和职责,推进“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形成校企共管+权利合理让渡模式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中的校企利益平衡,以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应强化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招生环节,校企在共同制订招生招工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招生,完成命题、初复试和录取。

2.在权利职责分配环节,学校应合理让渡部分教学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利给企业。以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为基准,通过讨论、头脑风暴、企业一线专家访谈调研等方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采用双导师教学模式,实施学徒工学交替。

3.在考核环节,考核标准的制定应结合“学徒工作过程+绩效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对学徒进行共同管理和评价。

(三)完善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导师+企业师傅”的有效结合是顺利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必备条件。优秀的“双导师”将能大力推动校企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的良性循环发展。在学校层面,在明确校内导师的职责前提下,可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同时,挂职锻炼、下厂实践和集中授课也可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从而提高校内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力度。在企业层面,通过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选调经验丰富、尽职尽责的师傅作为企业导师,以此完善校企双方的现代学徒制队伍建设。

(四)打造区域化产业人才培养协同模式

产教融合发展不充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数量低、深度及范围不广、沿海与内陆分布不均、校企深层次合作程度低、特色发展不充分,院校和专业的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结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与新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打造具备当地区域产业特色的高职教育协同模式,满足各产业或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努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变革,促进科研创新与社会、行业、产业需求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