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国,王昕彤,赵荣芳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

一、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四平市立足于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猪、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形成了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构建起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助推、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推动农村经济走上农业产业化统领的线状发展轨道。

1.龙头企业迅速扩大。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抓政策扶持。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四政发[2013]12号),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项目建设、兼并重组、集群发展、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抓龙头企业培育。积极推评省级龙头企业,组织评选市级龙头企业,截至2016年底,四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0户,其中国家级8户、省级41户、市级241户,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小型企业梯次跟进的良好态势。

2.合作经济组织稳健发展。四平市工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四平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 718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 280家,同比增长14.1%、108.3%,入社农户13.2万户,入社率33.6%,带动农户6.2万户。从数量上看,发展态势将由数量迅猛增长、领域全面覆盖、类型多种多样,逐步向管理日渐规范、质量不断提升、合作社内部社员数量增加转变,一些假的、虚的、空的合作社将被淘汰,一些发展潜力大、运作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四平市重点抓了各种类型合作社示范社的建设。双辽市那木乡++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梨树县富邦农牧发展联合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与此同时,省级以上的示范社已经发展347家。几年来,示范社发挥了积极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市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四平市运作比较规范的合作社约占合作社总数36%左右,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3.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发展。坚持粮、牧、特并重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与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以“三区”建设引领农业。五年来,四平市已经先后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100个,集成展示农业重大增产技术,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跟得上,把“农民产量”转化为“专家产量”,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0亿斤;棚室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式发展、园区式发展格局,食用菌、九月青豆角等产品实现规模化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呈现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二是以绿色农业提升效益。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为核心,以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2016年,梨树县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辽河农垦管理区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都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而“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有374个。三是以规模经营带动农业。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带动下,“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不断涌现,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杂粮杂豆、生猪、肉禽、梅花鹿等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扎实推进。

4.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发展。通过构建“接二连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业倒逼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向市场需求靠拢,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高淀粉玉米、甜玉米、黏玉米、优质水稻、花生等加工原料作物面积稳步提升。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巩固传统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下与线上同步发展。伊通营城子黄牛、梨树榆树台生猪、双辽玻璃山牲畜等大型市场交易活跃。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综合利用相融合,双辽市庆达光伏农业园区的光伏大棚,棚上发电并网,棚下培育食用菌,绿色能源与绿色农产品相得益彰,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借助农村自然田园风光,拓展农业体验休闲功能。农业延展“接二连三”产业,反过来“接二连三”产业倒逼一产发展,形成了三次产业相互融合、良动互动格局。

5.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财力增强。在促进农民增收上,鼓励企业进入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特别是鼓励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后购销关系,在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经济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基础上,主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涌现了一批以保护价收购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核心、以提供农资、技术、担保为服务,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的典型企业。在促进地方财力增强上,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稳步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助力“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状况改善。

二、四平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经营主体地位不对等。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这一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陷,比如有许多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没有达到利益的共同体。对基地、对农户的利益保护,龙头企业也没用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对企业生产经营,基地与农户同时也没有做出承担应尽的责任,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约束机制。当前,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集体组织规模较小,服务以及实力都比较差。农民的生产经营对各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长久有效的调控机制、引导机制以及法律保障机制等。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企业和加盟农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在经营决策中,企业正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着关键枢纽作用。在经营决策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主要在于作为初级产品(原料)生产者的加盟农户发挥着基础作用。公司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主体地位存在明显不对称。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基地发展不均衡。第一,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当前四平市龙头企业还处于正在发展阶段,经营范围与生产规模都还比较小。通过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81%以上的龙头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较多。目前,四平市大量的商品粮和畜产品转化增值受到许多大型龙头企业,尤其是深加工企业比较少的影响,再加上中小型企业辐射面较窄,市场拓展力也比较差,带动基地与农户的能力较弱。因此,难以起到带头牵动的作用,大多数的农产品产加销根本不能产生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最后导致产业带动功能不强。第二,一方面,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相对不平衡。由于各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差异,基地建设的档次与规模也有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基地生产的经营规模受到土地流转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担心其合法权益或期盼土地增值而不愿流转将受到强势群体的侵犯。而龙头企业反悔,不愿对集中的土地进行长期、战略性的规划与建设,从而也制约了土地有效的利用。

3.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四平市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并不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水平较农业发达区域差距还是非常的大。而且对于农民培训较少,农民使用科学技术的热情较低,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遇到瓶颈。此外,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率比较低,而龙头企业的粗加工又比较多、精细化的加工较少、项目比较单一、趋同,大多数都是重复低水平的建设,农产业链较短。当前大量的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较低,经初步的预算,在农产品总价值的构成中,产后加工的增量不足20%,80%的农产品资源,再加上下游产品也没有得到更深层次上的研究,从而导致农业资源后续的利益逐渐大批量地流失。

4.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构筑一个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发挥创造性的交易平台、创新平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界限,并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优化与重组,掌握市场的相关动态,做好市场的定位,并把相关品牌推广向世界。政府的正确引导、有力支持以及宏观调控对于这种系统工程我们更需要。目前,政府当中还存在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并且农业产业化扶持的力度也相当有限。同时,为了政绩,政府当中有些机构做出盲目的决策,这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有些做法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只是把农业产业化停留在文件中并没有实际行动,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手段等。

三、推动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利益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化健康发展。首先,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企业与农户都是利益的主体,并且相互独立,因此企业与农民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关系才能要达到利益的共享。其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了强化抵抗市场当中的风险能力,我们需构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风险基金,从而以补给市场波动造成的农户收益减少与企业亏损。最后,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在自由、平等、互利前提下,使双方行为受法律约束,双方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龙头企业必须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底价收购、定向服务,形成权责明确、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合作,建立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2.强化龙头企业方面的带动能力,推动规模化经营进程。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于要狠抓并下大功夫把“龙头”企业搞大搞强,加快大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对于龙头企业的运营应当把握“四高”原则,即高起点、高层次、高收益、高外向型。掌握国内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进军国内外大市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注意重点项目布局,统一规划管理,谨慎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及产业结构趋同。项目选择上要着力支持发展经济效益良好、资源优势显着、生产条件优越并且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建设形式上要坚持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全方位的组建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自建规模化原料生产示范基地,争取补助自有基地的生产设施投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镇建设,形成四平特色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域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购买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不断提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改造步伐,大胆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设备和工艺,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推进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宗旨,政府应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与公共服务者的角色,以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保护效率和公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职能,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着重于依法规范管理市场经济中各参与者的行为及利益关系,调解经营组织运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加强合同实施及履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营造宽松优化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优势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培养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供农业产业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宣传服务,加强财政支持,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主动参与积极处理农业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政府给予积极的农业用地、进出口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系列优质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