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熳 黄靖

摘 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绩效考核在物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绩效考核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流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要更加重视绩效考核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就对海南物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进行研究。

关键字:海南;中小企业;绩效考评;对策

物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也称为成绩或者结果测评,是物流中小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体系,采取科学有效的科学方法对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或者一线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实绩或者效果做出的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价值判断活动过程。

1 物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现状

1.1 绩效考评的价值定位缺失

诚个然,在众多物流中小企业中,绩效考核与奖金等挂钩,但是对绩效管理认识偏狭隘,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是管理组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良性的绩效管理不仅仅具有极强的激励功能,让员工及各级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实绩;而且具有很强的规范功能,让组织的所有人员,明白什幺是应该做的,什幺是不应该做的,什幺是必须做的以及如何做,到达什幺标准等等。同时,还具有整合功能,,能够促进物流中小企业整合力量,促进物流企业的良性和持续发展。因此,物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中的的绩效考核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

1.2 绩效考评的标准缺乏针对性和体系化

虽然,都知道绩效考核有三大效标,即以品质、行为和结果为考核依据。然而在现实物流中小企业中,不同的岗位有着很强的自我特征,而考核具有普适性,很难突出岗位的特征和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没有体现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任何员工的考核虽然要抓住各级员工工作的性质,建立考核标准,但是无论哪个层级的员工的考核标准和指标都具有自我的体系和科学性,而实际中,绩效考核的标准往往重视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没有构建科学合理且能够有效反映岗位要求的指标体系。

1.3 绩效考核的配套制度缺乏系统化

绩效考核不是绩效考核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实绩进行评估,不断的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人与工作的较完美结合。那幺这就要求绩效考核有着系统的配套制度,诸如晋升、降级制度,奖金制度,辞退、辞职、任免制度,福利制度,培训制度等等,要建立系统的配套制度,充分的实现人力资源考核的目标。

1.4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不充分和绩效评估总结不到位

正如上面提到的绩效管考核的不是简单的绩效考核一样,我们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考核的结果进行充分利用。要利用人力资源的考核结果过对人力资源考核系统进行检验,要对用人系统进行检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薪酬、奖金、福利等制度进行检验,要对组织的战略规划的得当与否进行检验等等。而物流中小企业往往就考核而考核,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充分挖掘,有效的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实现人力资源或者企业重大的管理战略目标。

而且绩效评估的总结极不到位,绩效评估和总结绝不是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事情,也不是上级领导或者管理者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有效参与的重大事项。而在现在的物流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的评估总结本身做的工作不到位,没有很好的额认识到评估总结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只是草率的处理一下。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发动各个部门的领导,更没有很好的调动各级员工,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绩效面谈,让员工从内心深处了解自己那些优势,有那些不足等等,真正的发挥到提高绩效,有效反馈,消除冲突的绩效考核管理。

1.5 绩效考核缺乏规避制度

绩效规避制度指的是绩效考核中,对避免人情、主观等因素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一系列措施。在现实的物流中小企业中,由于制度的缺乏,人情社会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形成很多非正式的小团体,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形成了巨大影响。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规避制度去实现克服主观,以客观的标准体系对让你的行为进行考评。

1.6 绩效考核的360度考评或者互评难以实现

在中小企业中,360考评或者互评难以实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家族式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人为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利用自己的权限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其活动范围被严格的限制在极小的活动权限内;第二、权力的垂直体系明显。在中小物流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所遵循的路线是企业的权力路线,通常物流中小企业的领导,对物流企业的各级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评估,而对于领导者的绩效考核却不受员工的监督,这明显的说明他们的绩效考核没有很好的实现上下互通,从而没有实现有效的互评和360度考评,领导者可以主观的做出任何决断。

2 改善物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对策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众多,然而,也面临的众多市场竞争。物流中小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建立具有物流中小企业自我特征的就绩效考核系统。

2.1 加强思想纠偏,明确绩效考核管理的价值,建立目标体系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之初,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人力的价值,建立目标体系。这能够为物流中小企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思想培训,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地位;第二、加强组织上下的反馈,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绩效管理,对于自己的重要作用;第三、与关员工在互动中将组织战略目标层层下分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中,并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完成对于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第三、制定好适时的沟通监控反馈制度,保证每个员工目标完成的进步和质量,保证每个员工目标前进的方向和完成的质量,保证每位员工及时准确的了解到自己工作被认可的程度等等,实现目标体系的全程监控。

2.2 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分组,建立各自的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指标的体系化建设不够完善,是导致绩效考核管理盲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此,物流中小企业必须很好的结合自身的岗位设置,将岗位进行科学分类,对与每类岗位制定出符合其特点和要求的考评体系,保证考评体系能够很好的发挥其规范作用、整合作用和激励作用,很好的反映每个岗位的工作实绩、能力技能的要求,素质的提高。

2.3 加强人力资源的结果的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绩效的考评结果要求物流中小企业从不同的战略目标审视、年度目标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系统地运用,不是单一地运用于工资扣罚或奖金分配而浪费掉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产生的绩效考评结果。

那幺如何才能综合运用绩效考评结果?

首先是战略目标审视:根据年度企业绩效考评结果,对照企业战略目标的年度分解标准值,审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其关键原因,作为企业战略质询及战略调整的重要信息输入,也是企业年度目标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战略地图中的各个关键成功因素及其所对应的战略主题,是否需要进行重新筛选与定位,并将结果就应用于下一年度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绩效考评结果主要运用于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奖金分配、薪酬级档调整)、员工激励、培训与发展、素质模型、绩效考评指标变动及其岗位调整等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根据结果的不同,对的后备人才中的人选进行调整,并对人力资源质量的结构性调整提供参考;连续几年业绩优秀,将其列为重点后备人才,相应对接班人计划、人力资源配置与接替计划进行调整。

员工激励方面。根据结果的不同,在原有员工激励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对员工激励的程度进行相应调整。

培训与发展方面。根据结果的不同,在原有员工培训与发展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对员工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及培训预算进行相应调整。连续几个业绩优秀人员,可以考虑对其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调整,列入后备人才库。

素质模型方面。业绩优秀者所具备的素质本身就是企业素质模型建立的依据。每年还需要定期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对素质模型进行反馈与调整。

绩效考评指标变动方面。根据结果的不同,需要对各个层面的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调整,已经连续考评良好的一些指标,可以淘汰一些指标结果不良的方面,需要增加一些前置性指标。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及绩效考评结果而对目标值进行相应的调整。

岗位调整方面。根据劳动合同及相应岗位管理制度,对结果优秀者进行晋升、增加工作内容或轮换其他重要岗位,对结果较差者给予转岗、培训、待岗、辞退等处理。

第三是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应用。企业需要定期根据全部绩效考评结果及考评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对企业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绩效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绩效与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也需要根据企业绩效结果及各层次绩效考评结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检测与反省,以评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三大方面的结果运用,一些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一些特殊需要,而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2.4 加强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制度化管理

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促进实现制度管理。这能够很好的避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等,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权限的充分发挥。对于物流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与人力资源考核的晋升、免职、降级、奖励、薪资、福利制度;第二、建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如绩效面谈等,保证员工知道做什幺、如何做、做到了什幺水平,还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第三、加强绩效分档制度建设,绩效分档制度能够很好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曾建中.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管理探析[J]. 现代商业. 2009(18)

[2]苏增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