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丽

摘 要:本课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更加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河南民间美术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状进行批判反思,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河南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展开探索,进行综合对策研究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革措施,对原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资源的创新,将美术内涵和产业经济结合,从而对保护艺术资源并合理开发的可持续性有所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文化传承;产业化

1 绪论

随着国家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美术的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我省拥有种类众多、技艺精湛的民间美术资源,诸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洛阳的唐三彩、济源的盘砚、滑县的点锡壶、豫西及安阳的民间剪纸、面花、烙花、扎花、皮影、玉雕等等。其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逐步发展的艺术市场,必将成为中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这些艺术形式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不是被动的记录或保存,是目前一个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拟从深度和广度予以拓展,特别是突破有关专业界限,把囿于学科而孤立出现的“民间美术”和“经济增长”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

2 研究概况

2.1 河南民间美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千年前河南荥阳织机洞,一批原始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可以说他们是早期的河南人。他们除了打造工具以外还开始用贝壳与野兽的骨头来装饰自己,并用锋利的石头在上面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从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制作衣服时,人们在衣服上绘上自己觉得好看的花纹,以用来更好地交易或满足自身对审美的需求;在制作帘帐时,聪明手巧的姑娘们在帘帐上绣上了各式各样的花儿;在编制竹篓时,手艺人发现变换编制的图案以后更多人愿意购买;在街头叫卖时,糖艺人将糖人捏得栩栩如生,让人赞不绝口;在戏台上演戏时,戏子手中的皮影在阳光下如同真人般活动让人惊叹;在过年时,姑娘们秀手一翻,美丽的窗花便成了形,秀才们长袖一挥,凶煞的门神就跃然于纸上。河南民间美术源于河南人民的生活,勤劳聪明的河南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河南文化,河南民族美术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2 河南民间美术产业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远古时期到今天,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与朝代更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有的艺术美感,作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豫东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沈丘花馍;豫西有灵宝刺绣、布老虎、葫芦面具;豫南有罗山皮影、桐柏皮影、方城石猴;豫北有浚县泥咕咕、获嘉布玩具等。河南民间美术是生存于中原古老土地上最广泛人群的集体追寻与创造,呈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河南人民贡献于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3 河南民间美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对于传统的民间美术的新开发,当今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于它和市场化文化生产间的矛盾。所以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也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振兴美术产业的前提下实现民间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新开发。这种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不适宜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的,否则不利于其艺术特色的保留。

目前河南省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一味追求其商业化价值反而让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保护陷入了被动,部分民间美术形式在过度商业化制作中丧失了艺术性与文化原真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将文化产业理念引入河南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中,开发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及文化价值,保持民间美术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方式的转变。

4 建立河南民间美术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新体制

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产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中原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差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民间美术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民间美术的原真性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创新,使民间美术产品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保护的力度,完善民间美术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民间美术产业结构调整,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结合起来。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美术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美术的多元象征要素。

民间美术基地保护不仅有利于我省民间美术的推进,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如武强被命名为 “中国年画之乡”,在河南蔚县建立了中国剪纸艺术基地,丰宁被美术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这些都是有效地保护、宣传和开发形式,值得进一步推广。河南省在民间艺术场馆的建设上也应该加快步伐,鼓励各市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艺术馆”,将其作为民间艺术保护的基地,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

5 民间美术产业开发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

5.1 美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民间美术美术人才众多,如何实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遵循美术产业人才工作规律,突破旧框框,创立新机制,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产业专才和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美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夯实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5.2 美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应围绕培养、选拔和使用这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用人制度。建立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重能力、重业绩,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如高校、科研机构、美术企事业单位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开展人才的柔性化引进工作,通过设立名家工作室、特聘教授、联合攻关课题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更好地发挥国内外高层次、大师级人才的作用。

二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直接关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具体措施上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对专业技术骨干和承担重大项目的带头人,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结构工资及年薪制、利润分享等多种分配方式。借鉴国外的薪酬管理办法,通过管理入股、成果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加大对人才的激励。

三是激励机制。旧体制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赏罚不明、优劣不分。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冒尖,引导人才奋发进取,做出更大的贡献。主要措施有:探索建立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岗位津贴,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实行特殊补贴;设立重奖项目,奖励在科研、创作、管理上取得重大成绩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美术人才;建立美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基金,对重点培养对象的研修、演出、创作和科研项目进行资助,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困难。

四是软环境建设。美术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刚性的政策制度作支撑和保障,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依托,某种意义上后者更为重要。美术人才是精神美术产品的创造者,他们的工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特征,他们的成长特别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大力宣传优秀美术人才及其成果,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3 优化结构,加强紧缺型美术人才培养

随着世界范围内美术资源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急速加剧,美术建设与美术专门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美术专门人才,以及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美术领军人物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普遍缺乏。二是基层特别是农村美术人才的短缺,农村基层美术建设是整个美术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美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方面人才的缺乏,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美术的发展和繁荣。

经济的发展尤其需要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我国农村基层美术建设相对城市而言,情况更复杂,薄弱环节更多,更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民间美术实践中,将涌现出更多更有创造性的美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经验。

参考文献

[1]白庚胜. 《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演讲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申维辰.《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专家谈》.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徐炼.《中国民间美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