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外科技领域的交流加深,人们对专利翻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正确引导翻译实践,本文对过去十年内引用的翻译理论做了一次综述,包括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映射理论和文本类型理论等等。通过对理论的介绍和对理论的实践应用范例,本文证实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专利翻译实践,促进国内外科技文化交流与进步。

关键词:专利翻译;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交流持续增多,因而对翻译的需求量,尤其是科技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人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翻译会被机器替代。然而,众所周知,翻译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那幺,人脑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差别就体现在理论指导。机器只会将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对应,而人脑则会排列组合,运用新的连词,转折词或者其他并列词来展现语言的魅力,这不是简单的机器对应能体现的。因此,翻译不是无端进行的,理论的意义尤为重要。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会有大量的专利引进或者输出,促进国内外技术领域交流。而过去十年有多少相关理论指导专利翻译,促进中外技术交流是本篇文章探讨的内容。

专利,从字面上是指专有的权利和利益。在现代,专利一般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记载了发明创造的内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专利文献是各国专利局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张文英,张晔)专利文本本身作为一种科技文本,具有科技文本的特点。但是具体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专利文本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首先是词汇方面,专利文本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语,也较多使用法律词汇和拉丁词语。其次是句法特点,大量使用长句,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使用被动句,大量使用陈述句。最后是语篇特点,概括为完整性,先进性和规范性。(张文英,张晔)了解专利文本的特点,对于确定指导理论至关重要。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提出,他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基于Trados 2014的专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中,韩苗苗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一项新型专利说明书进行翻译,并在词法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对专利说明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指导专利翻译。

翻译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专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中,张力莎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依据,将目的论运用于专利翻译。一方面从翻译目的论出发,为专利翻译制定原则,另一方面和笔者的翻译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些专利翻译的策略。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由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则强调译文的“内容”。根据交际翻译理论,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其目的是“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而在语义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需要以原文为依据,力求保留原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因而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更为接近。纽马克本人认为交际翻译适用于科技文本翻译,也就是适用于专利翻译。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美国专利翻译实践报告》中,李文敏从专利的词汇特点,语法特点和语篇特点出发,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跨界映射理论认为,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有一系列存在的或认识的对应关系,同时他们把两个领域之间的这种带方向性的互动成为映射。在语言学中,概念映射是表达概念、想象和话语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IT专利翻译实践报告》中,刘晓鹏以跨界映射理论为指导,试图从语法层面、句法层面和专利翻译领域的惯用表达以及相关专利法律对IT专利翻译进行研究,并找到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理论是英国当代着名的实践型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提出,他将文本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往往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文学修辞,以及一些带个人印记的词语和句型,以表明作者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等。这类文本主要包括:严肃性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权威性言论,如政治家的演说,某些学科领域的权威人物撰写的学术着作等;自传、个人信函等。信息型文本是指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反映客观事实的文本,它的语言一般不带个人色彩,常使用普通的搭配与句型,如教材、学术论着、科技、经济、会议纪要等。呼唤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其目的是促使读者按照作者意图去感受、思考、行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册、说明书等。纽马克指出,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科技专利汉英翻译时间报告》中,徐宁认为,一般专利包括四个要件:发明名称,权力要求书,说明书,摘要。除“发明名称”外,其余三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和语言特点,所以结合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剩下三个要件采用不同的翻译处理技巧,从而达到翻译的有效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专利翻译现状,专利的定义以及专利的特点,而后通过对过去十年的理论综述和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出常见的专利翻译指导理论,比如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等等,可以促进译者的翻译实践,进而促进国内外的翻译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韩苗苗.基于Trados2014的专利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5.

[2]李文敏.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美国专利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4.

[3]刘晓鹏.IT专利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王晓靖.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观下科技英语翻译的讨论[J].教育现代化,2016(13):173-174.

[5]徐宁.科技专利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电子科技大学,2016.

[6]张力莎.目的论指导下的专利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张文英,张晔.英语科技应用文翻译实践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裴亚君(1991-),女,河北省邯郸市,在读研究生,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