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杰

摘 要:通过对肥西县建国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展现了肥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发展路子。其中的经验将启示肥西在新时代下,更好地谋划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十九大确立了宏伟目标,再续肥西发展新篇章。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经验启示

1949年1月,肥西县宣告解放并正式建县。70年来伴随着我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探索、伟大实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勤劳智慧的肥西人民,大力弘扬小井庄包产到户“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下全县广大干群正以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阔步迈进。

1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1.1 经济发展持速快速

肥西地处江淮之间,建县之初,国民收入全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仅7679万元,197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5671.1万元,增长约1.1倍;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33379.9万元,比1949年净增加产值125700.67万元,增长16.4倍。36年平均增长5.1%。农业产值,1985年比1979年增长79.1%,年均增长10.2%,大大高于1979年前30年平均增长2.6%的速度和36年平均增长4.1%的速度;工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07万元(包括划出部分地区数),增长到1985年的15683万元,增长24.84倍,36年平均增长9.5%。

财政收入,1950年全县财政收入31.9万元,1978年是1024.3万元,增长32.1倍。2018年财政收入达87.7亿元,可见增长速度之快,连续居全省第一。

1.2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建国初期,肥西是安徽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仅占农业13.7%,服务业务占比数据;从1989年到2008年、201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57:22:21调整为18:56:26和7.6:68.4:24。其中第一产业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20年共计下降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大幅提高,20年共提高3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着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

1.3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949年初,县城上派从仅有的两三条破旧街道、土砖平房。改革开放后,肥西以打造省会副中心为目标,南拓北融,加快县城建设,主动承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辐射。成为建成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开发框架3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30万的滨湖新城。一座高楼林立、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副中心已初步形成;路网框架成“四纵四横”,街道全面改造完善升级,已形成融入省会一刻钟交通圈;四桥飞架南北,雄浑壮丽;两园一城环境优美,初步形成了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高品位城镇园林绿化体系。小城镇加速崛起、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巢湖大堤、丰乐河整治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江淮分水岭、引江济淮工程全面实施,城乡环境达到综合治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1949年全县仅有公办、民办、私立小学92所,巨星、三河2所中学。改革开放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进入新时代,肥西与合肥一些名校,如合肥第八中学等合作创办肥西新校区等。二是卫生改革勇立潮头。1949年肥西仅设立农兴杨圩、上派张小郢两所卫生所;改革开放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7%,先后荣获“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农村卫生示范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等称号。三是文广事业欣欣向荣。从解放初到2018年,全县建立起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广场为枢纽,以村文化室、文化户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城乡一体化文化网络,建成农村广播无线调频可寻址覆盖网先河。四是民生工程日益提升。建国以来,肥西始终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进入新世纪,从2007投资1.4亿元设施“十二项民生工程”、2018年,投资16.46亿元,设施民生工程29项、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5.9万人;社会治理不断加强,“雪亮工程”“平安智慧小区”建设有效推进;新建廉租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预防打击黑恶犯罪快速反应机制,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经验及启示

2.1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快速发展的组织保证

肥西历届县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注重适应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为推进肥西高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十八大以来,认真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始终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一如既往地担当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为肥西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2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是探索发展的动力之源

1978年,肥西在全国首开“包产到户”之先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全县数十万群众解决了温饱,并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将改革创新精神推向深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主题大讨论,引导各级干部“集发达地区之长,创肥西发展之新”,自觉遵循发展规律,自觉把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置于竞争大格局中统筹谋划。2004年,县委、县政府率先提出了“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发展战略。之后根据县情又提出了“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五十强”的冲刺目标。体现了肥西人民“敢与强手,敢向高者攀,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创争”勇气,是引领肥西沿着新思路、朝着新目标跨越前进的不竭动力之源。

2.3 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建设,是实现一体化目标的有效途径

肥西立足县情,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撤区并乡工作、城乡区划进一步优化整合,城镇化进程开始提速。2006年,随着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全面启动,肥西主动融入发展的主旋律,确立了打造合肥西南副中心的主定位。按照“全球眼光,国内一流,肥西特色”的规划要求和“基础设施功能化、生态建设景观化、拆迁安置人本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的建设思路;积极改造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加快融入主城区;按照“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的原则,加快推进区域中心镇拉框架、扩规模、重配套、显特色,初步形成以三河、官亭、花岗等为中心,优势各展、特色彰显、竞相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2.4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基石

肥西县委一直以来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守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政治指南作用;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精心组织主题宣讲、形式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肥西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肥西新时代的新目标再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