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闫

“饿了你别馋,快把饼儿传,吃上管一天,活比那神仙。”这是家乡的一句民谣,其中的饼是家乡的特色美食——猪油饼。

我曾寻遍了周边的几个城市,总是铩羽而归。我也曾对着几个同事和几个邻居比划着它的形状,他们都说有,只不过它不叫这个名字,而叫锅盔,我喜出望外。我以为只是地域不同换了个名字罢,但当我咬下去的那一刻,便尝出不是那个味道。

以前,家乡的县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猪油饼的。而我唯独对停靠在车站旁的那家记忆犹新。第一次吃这个美食,我便爱上了它。

那年寒冬,大雪裹挟而来。街道宛如银制的,明晃晃像一面镜子,长长的冰柱像一把把短剑垂悬而下,漫天起舞的雪花也打成一团,街上也见不到多少人。当时正值元旦,我从外地赶回老家过节。在车站上等车,等了许久车都没来,而我的肚子倒咕咕作响了。或许是闻见了炭火星子的味道,我看到有一对夫妇在一边卖饼子,后边还有三四个人在排队,我便走过去排在后面。

我看到做饼的中年妇女先在灶台的案板上抹了一层金黄的油。她跛着脚的丈夫从一个乳白色胶桶里揪出一团面,放在上面揉。等面揉好后放入猪肉,那猪肉瘦肉比较少,多半是肥肉。再往里边加上点作料,像葱花、五香粉等等。等他们均匀铺在面上后,给它盖上一层“面被子”,将馅裹到中间。最后外面再撒上一层芝麻,贴到陶缸做的炉膛里。用木炭火烤熟,不用翻面。不一会便会听到滋啦滋啦的声音,闻到炭火夹杂的猪油饼的味道。这时,只看到中年妇女拿着一个长长的火钳伸到炉膛里,瞬间冒出氤氲的白烟,我尽力探过头去,可它就像“琵琶女”一样,闻其香而不见其物。终于等到白烟稀少,一个镶着金黄色芝麻像个簸箕一样的猪油饼躺在了案板上。最后她会依据个人口味刷黄豆酱或者辣椒酱。

终于到我了,中年妇女从炭火炉中取出烤制好的猪油饼,问我要什幺酱,然后刷在上面,用刀将猪油饼切成小块,装进袋子里。当我咬上一口热气腾腾的猪油饼时,心都快被暖化了,冻着的身子也仿佛被沐浴过,似乎有一股力量迫使我细细品咂着。

由于后边没人来排队,我就一边等车一边和他们闲聊。他们问了我回哪去,并且告诉了我公交的到达时间。我们聊了很多,从异地回家,一开始跟我说话最多的便是他们,这使得操着一口普通话的我马上就能转变回乡音,拉近我与家乡的距离。

假期回老家,又在那等车。他们看到我便和我亲切地打招呼。我看到许多槐木凳子上坐了七八个人,对于买猪油饼,我有点望而却步。“恭喜恭喜,生意兴隆啊!”我双手抱拳作揖姿势。“下一个就是你。”我想这难道是在为我开后门?在一旁的跛脚大哥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说:“他们都是等公交的,你前面只有一个。”我们又聊了许多,众人也跟着凑起热闹。

令我感到欣慰是,听说最近猪油饼成了县里的非遗项目。或许猪油饼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吃食,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漂泊的人来说,能够吃到它无异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