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松 曹美琴 邓雪冰 杨跃 林辉

摘要:基于2018—2021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组教学研究改革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创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专业化、创新化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成效,可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4-0133-03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从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能较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1],这无疑对信息技术通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1 高职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时不足

导致课时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医学专业与疾病病因研究、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专业性极强,专业内容难度大,需要更多的专业课课时。二是高职医学院校为“2+1”(2年在校,1年实习)的培养模式,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经初步了解,超半数的高职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总课时为32学时,教师普遍反映因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不充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学内容与岗位脱节

高职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长期以来沿袭本科院校工科计算机课程结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相关理论、操作系统、网络以及Office办公软件。大量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岗位脱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实习生、毕业生不能较快胜任医护工作岗位。

3) 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即一次理论课一次实训课,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形式呆板,不便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即教学过程均在机房实验室进行,教师先讲授新内容,学生再练习,教师指导,或者将新授内容分多次讲授、学生多次练习。以上两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基本一成不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

2 本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策略

2.1 教学改革相关背景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直重视信息化教学,在省内高职院校中较先启动了数字课程建设和实践。近年来不断加大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本课程2016年立项为校级在线课程, 2018年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教材《医用计算机基础》于2020年获评高职类省级优秀教材。

教学团队以教育部等相关文件为指导[3-4],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凝练课程内容,以医学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将信息技术、医学专业知识、双创教育等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一个服务于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信息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

2.2 重构课程内容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共68学时,大一第一、第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以《医用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依据,其核心内容为办公软件应用。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先后经历了《Access》《Visual basic》《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系列内容尝试,但教学效果均不够理想,最终自主设计《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其核心内容为医院信息系统。

2.2.1 总体设计思路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通过校企、计算机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开发案例、共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融理实、专创、思政育人于一体,基于“理、实、专、创”“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设计线上线下、过程与结果、师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机制,为新医科人才传授数字医学时代所需信息知识技能、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的同时,强调大医精神、文化自信等价值观的传递和人文修养的塑造(如图1所示)。

2.2.2 教学内容改革

由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和医院信息科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教学案例设计和教材开发,并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力求解决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1) 第一学期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虽然课程结构相对成熟,但专业针对性不强,加之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期存在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异大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等现状,课程组于2013年开始着手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考核评价改革。具体做法是,在学情调查和行业对计算机知识技能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以医药行业为依托、职业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设计,注重医学信息素养的培养,模拟医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真实应用环境,学习内容与实训案例贴合工作实际,与医药行业背景对接。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与医学信息、互联网与移动医疗、Word医用文档编排、Excel医用数据分析与处理、PPT健康宣教等主要模块。新增了医学中的计算机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区块链等相关知识[5]。

2) 第二学期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让课程内容进一步对接临床工作岗位,组织编写了《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校本教材,开发了门诊、住院不同业务流程的临床真实工作情境案例。该教材的主要设计思路为: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由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构建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课程评价体系。设计“懂软件,会应用”的内容开发路径。以医、药、护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临床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为核心,从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是如何产生的(模块1)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技术:数据库(模块2) →医学信息标准(模块3) →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模块4)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模块5) →远程医疗管理系统(模块6) 的思路设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2.3 “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实践

自2016年以来,课程组开展基于“4+3”教学情境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实践,较好解决了课时不足、学习模式单一和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

2.3.1 搭建“4+3”虚实结合的实践导向型教学情境

搭建“4+3”(4个软件平台;超星在线课程、学习通App、虚拟仿真软件、微信公众号;3个硬件平台:计算机机房、智能手机、录播教室)虚实结合教学情境[6],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的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有效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2.3.2 构建“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双环学习理论为依据,在“4+3”教学情境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围绕与专业对接的临床真实情境案例开展教学,学习内容“专业化”;在创新设计性学习内容中引导学生完成开放性实训任务,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虚拟仿真将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形成虚实结合、“理、实、专、创”“四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医学信息素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同时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混合式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三个主要环节进行学习(如图3所示)。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混合式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三个主要环节进行学习。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利用手机、学习通App或超星在线课程自主学习视频,完成理论测试,教师通过后台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混合式教学,以真实工作情境案例实训与互评、测试反馈、小组合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后均设计了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拓展资源和拓展实训项目,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能、拓宽视野、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

2.3.3 实施全过程考核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考核评价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占总评成绩的80%~90%,平时成绩(到课、课堂表现等情况)占总评成绩的10%~20%。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学习过程真实效果。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平时考核)和结果评价(期末考试)各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过程评价由超星平台量化评定,主要包括互动、作业、教学视频学习、讨论等活动。结果评价则由理论知识测试和实操测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20%和80%。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题型、难度一致。第二学期的理论知识测试通过超星在线课程平台进行,为尽量保证成绩的真实性,采用随机抽题、乱序的方式组卷。实操则基于临床真实案例考核,要求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完成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操作流程,按要求上传关键步骤截图,以人工方式阅卷。

3 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本课程组在课程平台建设应用、学生能力提升、教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在线课程依托学银平台对社会开放,在校内依托超星平台在线授课,自2018年秋季以来,目前累计完成本校1万余名学生的授课、测试和分析工作。至2021年6月底,选课人数共计23800余人,平台访问量超过1800万人次,先后有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108所兄弟院校利用该在线课程开设SPOC。这对于均衡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 学生学习等能力和成绩得到提升

自“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显着提高。近两年本校共有2625名学生参加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并两次获得团体优秀组织奖。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共43项。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医学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84.05%的学生认为,医药岗位无缝对接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90.97%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对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84.3%的学生对于将来岗位办公能力充满信心。

3) 促进了人才质量提升和专业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人才质量,学生临床适应期缩短,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增强,推动了专业建设。2019年本校护理专业考核标准与题库获得省级优秀等次。2020年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三个专业考核标准与题库均获得省级优秀等次。2020年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评价中,本校获评优秀等次。

4) 提高了教师能力

教学改革助推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课程组成员多次在各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混合式学习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探索”等6次专题讲座。近3年教师获得课题立项、论文发表、教材出版、奖励和荣誉较往年增多,多位教师在社会学术团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教研教改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不断研究实践、反思总结,多争取校方支持。

1) 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教学形式多变,课堂不再刻板乏味,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有较大提升。且通过课前线上自学,能结余更多时间用于实操、讨论和解答疑难等,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2)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要求

教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在线课程课前学习积极性不高,显然,如何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学视频质量如何、是否能足够吸引学生?二是对课前任务是否有督促落实,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三是线上学习内容是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四是课前线上学习完成质量与完成度是否纳入过程评价?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3) 学校领导支持尤为关键

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离不开实践操作,如果仅仅是设计医学信息相关内容,但没有实践操作软件,则无疑是纸上谈兵,无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医院信息系统等软件则相较于其他应用软件复杂、专业、昂贵,而花高成本购买医院信息系统仅作为教学、不能产生效益,这对于一门非专业课程来说,必须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落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 [2022-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学银在线.医用计算机基础[EB/OL].(2021-10-20)[2022-03-20].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19763251.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1-04-01)[2022-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482.html.

[4]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刘艳松.医用计算机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6] 刘艳松,潘志方,彭剑,等.基于“4+3”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以计算机硬件系统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0(1):54-59.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