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欧丽萍 张玉洁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赋予教育新的使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推进专用教学资源向大资源转变,建立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应用型本科;教学资源

在2020年特殊背景下,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及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极大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升级。本科教学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基础组成部分,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对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诉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必然要求师生掌握多种信息渠道,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按照新的导向和定位加以改进。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高校学生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武装”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经历了高中阶段“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升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并未脱离高中时代的桎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昏昏欲睡,甚至成为彻底沦陷在“爆炸”的信息和手机游戏中的“低头一族”。针对这些“电子拦路虎”,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运用,变堵为疏,比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堂”“雨课堂”等互联网资源、软件、小程序等嵌入高校课堂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课堂的内容,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广大师生。结合笔者所长期教授的《经济法》这门课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的筛选与整合

一方面,笔者教授的《经济法》课程开设在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包括法学概论、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该课程主要是介绍相关法律制度,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经济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取得会计初级资格。由于是本科阶段的课程,不能完全以考证为导向以讲解知识点为主,须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所以在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的《经济法基础》的教材以外,教师有很多需要参考的书目,比如法学基础、商法、民法、劳动法、银行法等方面的书籍,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也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网络上的法制节目,力图能具体生动地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另外,利用慕课平台听其他老师上课也会获得很多启发。

另一方面,《经济法》这门课程又有一定的考证压力,还要结合会计初级资格考试的需要来安排课程。所以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布置给学生在课后利用如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网络在线学校来预习和复习。但是“网课”内容非常多,如何利用取舍确实存在困难。比如中华会计网校2020年的初级会计资格《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每位教师的基础班教学时长大概在65个小时左右,另外还有若干的“冲刺串讲班”“习题班”等,内容非常多。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和学习方法差的学生,“网课”的效果并不好。而且“网课”需要付费,一些学生为了节约费用就选择购买盗版课件,课后线上的学习质量更无法保证。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存在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之外,更扩大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在当今的大学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非常普遍。但是目前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任课教师课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为了让课件达到好的效果,引入很多互联网的图片、案例等资源,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增加;更有如税收法律制度这样一些变化频繁的内容,更新课件内容让老师压力倍增。再者,现在大多数课堂中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板书结合得并不好,让师生频繁地在多媒体和教材之间转换不利于课堂内容的连贯,教材和课件的“分工”到位就非常重要;课堂中有些内容往往还要借助板书,而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如何各取所长有机结合也是困扰广大青年教师的问题。另外,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也会造成学生课堂关注度转移、注意力下降的问题,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教学效果要通过相应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来体现,目前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评价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课程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应该包括对教师、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考核,目前后两种评价体系在很多高校都非常缺乏,比较随意,例如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督导来听一两次课或者学生派代表几分钟总结一下就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生课程评价体系仍比较单一,期末纸质考试仍占综合得分的较高比例,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与应用型本科要求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尽一致。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改进

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一)探索专用教学资源向大资源转变,建立全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我们处在一个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而且似乎容易获取的时代,可以参考利用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非常多。所以,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教学资源扩容之后,更重要的问题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的内容即丰富生动又环环相扣。

例如,在《税收法律制度概论》这个教学单元,笔者的课堂设计见表1。

以上教学单元的设计利用了多种线上线下的资源,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都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符合教学案例性和理论性统一的要求,同时兼顾了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本着高效课堂、智能课堂的出发点,以学期为周期,对每一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整合现有的教材、教辅、课后练习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层次的“知识集合”,从教材等专用教学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二)将“互联网+”理念运用到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是把教材内容完全“搬”到电脑影像中,多媒体应发挥教材、板书不具备的长处,成为教材方法的有益补充。例如,笔者所教授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用型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使用、票据行为等,只看教材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课件也解决了课堂中偶尔会运用到大量数据、图表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将“雨课堂”程序等嵌入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签到管理、讨论投票、课堂练习等环节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基于互联网资源、技术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

一方面,应该建立合理的对任课教师、课程的评价体系,开发专门的网络空间,可以利用互联网调查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有关部门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老师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模式中“重期末轻平时”、平时成绩不够及时、打分随意等问题,借鉴其他高校和课程的经验,改革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级机制,建立贯穿始终、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能更公正客观地进行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另外,对于像《经济法》之类有应试需求的课程,应推广利用手机、电脑等载体进行无纸化练习和无纸化考试,建立和更新无纸化考试题库。

三、结语

作为长期在高校执教的老师,应该看到,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不仅仅是客户端、平台空间等载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而是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琦,王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课程评价规划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6).

[2]康红宴,丁丁.“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MOOC应用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