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军

《小学数学教学全书》中指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首先要明确题中比的含义是各占几份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找出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由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得答案。”这说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思路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比与分数(份数)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或整数除法问题。那幺,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转化?例题教学可以设计怎样的导学过程?笔者收集了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几十个教学设计,从“新课改前、新课改后”两个角度,对5个代表性设计做了对比研究。

一、课改前:核心信息引领下的方法建构

【案例一】1.出示例1: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亩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亩?

第一步:弄清题意。

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3∶2是什幺意思?”“由3∶2可以联想到什幺?”

第三步:列式计算。(分数乘法方法)

第四步:指导学生检查。1440+960=2400(公亩),1440∶960=3∶2。

2.这道题还可以用什幺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归一法)

3.小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一)及解答方法。

【解读: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摘录条件与问题,并用图示表示数量关系,最后概括题目特征与解答方法。围绕“3颐2是什幺意思,可以联想到什幺?”这个核心展开,先学习用分数乘法解答,再用归一法。这样把两种基本解法进行了完整的陈述,有利于学生明晰解题的方法,能牢牢地掌握“看已知比,联想起分数关系”这个解答问题的核心思想。】

【案例二】1.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讨论: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的公亩数的比是3∶2,这句话怎样理解?

2.点题:按比例分配。

分配的总量是2400公亩。3∶2,就是说粮食作物公亩数是3份,经济作物的公亩数是2份,总份数是3+2=5(份)。

3.列式计算(展示两种常规方法)。

4.阅读课本第56页,扼要说说课本上解答这道题的方法。

5.验算(教师强调验算在应用题解答中的作用)。

【解读:“播种公亩数的比是 3颐2,这句话怎样理解?”“就是说粮食作物公亩数是3份,经济作物是2份,总份数是5份。”教学依然紧扣核心信息破题,重点从份数角度对信息进行了转化,形成了整数除法的解答思路。】

【案例三】现在老师把分的方法变一变,请同学们找找哪个条件变了?(出示例3:蔬菜专业户计划在2450平方米大棚,按4∶3分别种植青菜和黄瓜。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

(1)四人小组讨论。

哪个条件变化了?如何理解这个条件?从这个条件中可以联想到什幺?

(2)试着解答这道题,并向同桌说一说你是怎幺想的。

(3)小组反馈。(列式,并说说是怎幺想的)

第一种方法:(归一法)

第三种方法:解:设青菜种了x平方米。

第四种方法:4+3=7,

讨论与小结:这几种解法对吗?哪些方法是我们新学的?你能说说这种解法是怎幺做的吗?

【解读:教学中出现了四种方法,多种方法的产生得益于教师围绕核心信息,将解读与解题机会先给了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哪个条件变化了?从中可以联想到什幺?”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实现对核心信息的深入解读,出现了假设部分量为“1”的思路及比例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方法,“能说说这种解法是怎幺做的吗?”以此促进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综观这几个案例,例题讲解都体现了“审题——分析——列式计算——检查”的严谨过程。“审题环节”突出了“条件与问题”的明确。“分析环节”牢牢地抓住有关“比”的那个条件,引导学生将条件转化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从而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列式计算”主要是根据分析,师生一起完成解题过程。

二、课改后: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方法建构

【案例四】例题:林老师要把22个篮球分给六(1)班男、女两组学生,男、女生分得个数比是7∶4,男、女生各能分到几个篮球?

1.学生尝试练习,鼓励他们把能想到的方法都写出来,不会做的可看书。

2.小组交流各自的尝试情况。

3.全班汇报:归一法、分数乘法、用比例解等方法。

4.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书上的例3是采用什幺方法解答的?

5.安排质疑:看了书后,你觉得还有什幺不懂?

【解读:教学中学生围绕“男、女生各能分到几个篮球?”这个由按比分配产生的新问题,经历了“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汇报整理、反思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关注核心信息,沟通新旧知识、掌握了解答方法。】

【案例五】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在本子上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两种常见的不同解法。

教师小结: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我们可以这样想:可以把红色的方格数看作3份,黄色的方格数看作2份,总格数就有这样的5份。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教师追问:3+2=5表示什幺?30÷5表示什幺?为什幺还要乘3。

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我们还可以这样想:从中可以看出红色的方格数占总格数的,黄色的方格数占总格数的

教师追问:分母3+2表示什幺?分子表示什幺?

师:刚才我们把上面的比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出了答案。像这种把30个方格按3∶2来分配的方法,通常称做按比例分配。

【解读:带着新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互动等活动,知道了新问题的特殊结构,形成了依据核心信息进行转化的解决办法。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用“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模型进行提炼,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

综观这两个案例,在例题的教学中,都体现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中交流——整理提炼”的过程。“集中交流、整理提炼”这两环节又呈现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基于学生思考再由教师直接追问引导;另一种思路基于学生思考再通过自主阅读实现自我对话,提出疑问实现方法建构。这样的过程与传统的“审题——分析——列式——验算”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一个高度关注解决应用题基本范式,一个高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考。当然,解决问题离不开“审题、分析”环节,所以新课改下的设计把这些环节渗透在了交流、整理大环节中。如“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联想到什幺”,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信息分析。相比而言,新课程下的例题教学环节兼顾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解题范式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