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超娅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分类的本质是确定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一、认识非数学分类和数学分类

活动1:这里有一堆积木玩具,我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1.按照“颜色”来分类,共7 类。

2.按照“能否滚得动”来分类,可分2 类。

3.按照“立体图形”来分类,例如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三角体(三棱锥),共6 类。

经过此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分类要有标准,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时,也说明按“颜色”来分类不是数学分类。

二、巧玩七巧板,进行数学分类

活动2:(同桌两人一套七巧板)看一看手中的七巧板,除了按不同的颜色分,还能怎幺分类呢?

1.按照“图形的形状”来分类,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共3 类。

2.按照“图形的大小”来分类,学生根据直观经验会得到,相同类和不同类,共2 种。

讨论:这3 个图形看上去“不同”,但大小就真的不同了吗?

引导学生跳出图形形状不同的干扰,关注图形本身大小关系;可以得到这3 个图形其实都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最小三角形拼成的图形”,是同一类。

三、勇闯数字岛,多维度探究分类

活动三:数字岛有1~20 的数字精灵,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独立思考,看看你有几种分类方法!

1.按照“数位多少”来分类,例如一位数(1,2,3,4,5,6,7,8,9)和两位数(10,11,12,13,14,15,16,17,18,19,20),共2 类。

2.按照“单双”来分类,例如单数(1,3,5,7,9,11,13,15,17,19)和双数(2,4,6,8,10,12,14,16,18,20),共2 类。

3.按照“数字形状”来分类,例如数字中有“圈”(6,8,9,10,16,18,19,20)和没有“圈”(1,2,3,4,5,7,11,12,13,14,15,17),共2 类。

学生可以从多维度来探究分类标准,如按照数位的多少和奇偶性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分类结果;也可以从数字本身的直观特点出发,按照形状来分,让学生跳出“数”的限制,关注“形”,甚至可以根据“圈”的数量,再进行细分,“数”和“形”结合,渗透图形变换中的拓扑意识。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学生通过多个标准的分类,经历动手操作到图形、数字进行抽象的过程,在多元表征中明晰数学分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