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平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1)

暴力袭警是指公然以暴力手段或者借助工具,阻碍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或者直接攻击警察的行为[1]。警察依法行使国家公权力的过程,就是打击邪恶势力、维护国家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过程,因此暴力袭警所打击的是警察的权威。这种弱化警察权威的行为,非常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严厉打击暴力袭警行为,当然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近几年暴力袭警在我国有上涨趋势,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暴力袭警的成因

(一)民警自我防范意识较差

在处理一些暴力犯罪时,比如抢劫、杀人等,民警通常事前会做充足的准备,从思想意识、抓捕计划到装备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警的伤亡率相对低一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民警所需处理的是民事纠纷、求助等常规警情,面对的是普通老百姓,民警往往会根据既往的经验来处理,通常难以提高警惕,不具备足够的防范意识。而暴力袭警具有突发性,经常是在普通的争吵、拉扯中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在处理普通的民事纠纷案时,民警也应保持相应的警惕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暴力袭警行为对警察所造成的伤害。

(二)警力严重不足

相对来说,基层的警务更加繁忙,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的基层民警编制存在欠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安机关会通过招聘一些辅警和情报信息人员的办法,来缓解警力不足所造成的重重困难。但是,不论辅警还是情报人员,都不具有警察编制,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警力不足的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繁忙的工作必然会导致民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查案办案,更没有精力对一些重案要案一追到底,这必然会引起受害人的不满,警民矛盾由此产生甚至恶化。此外,警力不足也会导致民警在处理冲突激烈的警情时缺乏足够的威慑力,民警遭受暴力袭击的危险,成倍增加。

(三)警民联系较少

根据相关规定,社区民警每周下社区的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然而实际上却并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导致流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导致民警的走访难度加大。第二,基层警力的缺乏导致社区民警无法专职化,警务活动又多,通常情况下民警四天轮一次班,即使是休息期间也是随叫随到,因此下沉社区的时间会被其他事务挤占已经成为常有的事。公安机关一旦脱离了基层、脱离了人民群众,必将导致警民关系疏离,公安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势必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就如何加强警民联系展开深入研究。

(四)媒体片面舆论引导

媒体的宣传面较广,因此媒体的监督作用是很强大的,是监督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经媒体曝光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都予以及时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行政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媒体也因此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信任,成为群众发声“代言人”。但是有些媒体则夸大真相、扭曲事实,以博取公众眼球,吸引广大人民的注意力,这种做法会严重损害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扰乱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二、暴力袭警的防范对策

(一)培养民警自我防护意识

想方设法提高民警防范意识,做好日常培训,将自我保护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笔者建议,可通过组织民警学习、观看公安部发布的以及实战中所遭遇的由于自我防范不到位而导致的伤亡案例,使广大的公安干警对自我防范有一个充分认识,吸取教训。这是因为不论多幺先进、多幺精良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都会成为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自我防护意识并非一天养成,需要日积月累长时间的督促与监督才能形成习惯。比如领导可通过检查装备携带的方式,来实现民警的自我检查与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及时纠正。也可开通群众热线,加强群众监督,多措并举,促使广大民警养成自我防护意识。

(二)强化警力装备配置

为了更好地解决警力、装备不足问题,地方政府应提高相关预算,及时“招兵买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2]。第一,各地基层公安机关根据自身情况,增加编制,并招录辅警、情报人员协助执法,确保在遭遇打架斗殴等混乱场面时能有三四个执法人员同时到场处置,同时对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并不产生影响。第二,增加警用物品的配备,定期检修必备警务用品,比如警车等。如有条件可及时更换,不能出现问题再采取补救措施。可通过配发“九小件”的方式,解决一般警用物品的不足。同时对于那些不常用但关键时刻可保护民警生命安全的警用物品,比如防刺服、灭火器等,需及时足量配发,并定期检查,确保物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警用物品作为保护民警安全,在民警生命受到威胁时能起到保护作用的一道关键防线,因此各地基层公安机关应加大财政投入,做好警用物品的供给,配备质量过硬、数量充足的警用装置。

(三)加强警民联系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的管理模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然而实际上实行的是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双重领导模式。近些年,公安机关做了很多法律规定之外的工作,比如消费纠纷、强制拆迁等非警务活动,这不但是对警力的严重浪费,更把公安机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议将河北省关于110不再受理非警务报警的做法推广到全国,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为了便于群众拨打求助电话,除了110报警电话,设置一个统一的号码来接收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之后再根据群众问题的分类各部门予以分工处理。在具体实践中,应加强领导,各部门协调作战,分清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从而避免出现第二个110。如果社区民警能不再受理此类非警务报警,那幺就可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下沉社区,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保持警群关系的和谐、顺畅。有的城市曾推行过“站高峰”活动,其做法就是将一些警务知识引发成传单,由民警直接到小区发送给居民。然而一些民警却把这项意在加强警民关系的活动当作任务,或者让小区保安代发,已经偏离了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由此可见,上级部门的监督对于社区民警做好基层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3]。

(四)规范媒体引导

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公安机关来说,用得好、引导正确的媒体监督,不但能促进公安机关执法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增加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就会变成一场大灾难。当前有些人的价值观错误,事事以钱为导向,在工作中不能坚持职业道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胡编乱造,在面对一些警民矛盾时过于片面,只看到公安机关的一些问题,便将公安机关黑化、丑化。由此可见,正确引导媒体舆论迫在眉睫[4]。首先,我国应加快《新闻法》的出台步伐,规范记者的新闻自由,引导其正确报道相关新闻,充分发挥法律对新闻报道的监督作用,加强政府监管,一旦发现无良记者的不良行为,应严惩不贷。其次,公安机关应搭建警方的媒体平台,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目前自媒体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公安机关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从而拥有为自己发声、代言的平台。第三,公安机关应与主流媒体加强沟通,做好舆情监测。一旦出现公众质疑,公安机关需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相关案情及答疑,从而确保公众准确地了解真实的案情。如发现不真实、不正确的报道,公安机关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将真相公之于众,从而树立公安机关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三、结论

当前暴力袭警事件频发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防治暴力袭警迫在眉睫。除了民警自我防范意识亟须提高之外,公安机关需进一步提高警备装置水平,加强警民联系,妥善处置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确保警民沟通顺畅,并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导向与公众价值观,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使公众知法守法,团结各方力量,摆脱暴力袭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