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彬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一、政策背景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文旅融合就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思路由原国家旅游局提出。同一时期,贵州以雷山朗德苗寨等8 个村寨为试点,在全国成为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省份。2009 年,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由此将文旅融合发展带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指示精神,结合省情提出旅游产业化。2018年3 月13 日,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至此,文旅融合序幕正式拉开。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也开启了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2022 年4 月25 日,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贵州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强调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贵州省全部工作的主题,主战略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旅游产业化为主抓手之一,提出要将贵州培育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由此可见,文旅融合在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的重要性。三宝千户侗寨作为改革开放后以民族民俗文化、自然风景发展旅游的村寨,从过去到现在已有40 余年。因此,探究三宝千户侗寨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旅游发展历程,不仅对于其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贵州以旅游化产业为主抓手之一,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三宝千户侗寨概况

三宝千户侗寨,是依据侗语地名直译而来的。三宝千户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古州镇北部的车江坝区,距离榕江县3 km,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侗寨分为上宝、中宝和下宝三部分,依寨蒿河而建,呈带状分布;侗寨周围有成片的护堤古榕树群,生态环境优美,有很好的田园风光。三宝千户侗寨是宋朝时期欧、陈、杨的祖先迁居此地,后李、石等姓氏迁居此地,经过不断地繁衍而形成的村落。三宝千户侗寨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密集之地,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侗族村寨,这里有入编《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最为古老的侗族鼓楼、有珠郎和娘美美丽的爱情故事及其雕塑,以及石拱大桥、传统的民居建筑等,但近几年夹杂了现代化的砖石混凝土建筑,这里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榕江侗族萨玛节和侗族琵琶歌的核心保留地。因侗族人口密集,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三宝千户侗寨素有“天下第一侗寨”的美誉。

三、三宝千户侗寨文旅融合发展问题

三宝千户侗寨从2000 年正式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旅游发展逐渐呈现出无力的状态,旅游品质和影响力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三宝千户侗寨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加上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不断地对旅游环境进行“反噬”,久而久之,三宝千户侗寨旅游发展愈发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从乡村文化景观来看,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多从文化的社会性、个体性、权力结构,以及表征与非表征的文化景观设计出发[1]。基础设施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品质密切相关,决定游客旅游体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也影响景点的口碑评价和品牌影响力[2]。三宝千户侗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交通是影响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景区本该引起一定的重视,但对于非自驾游游客,三宝千户侗寨附近的客运站并没有相关直通车,也没有设置单独的“三宝千户侗寨”站点,给游客出行往返带来了不便。其二,景区内没有专门的餐馆和酒店,也没有小吃街和休闲场所,民宿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卫生环境较差。在吃住不便的情况下,因为景区离县城城区比较近,游客一般参观完景区之后会选择返回县城解决食宿问题。其三,景区的排水管网运行和维护状况较差,生活污水较多,这类污染主要来自村寨现有生活和生产。此外,景区还缺乏必要的游客服务点、垃圾桶、厕所、休息亭、安全栏杆、景点说明和指示牌等基本游憩设施。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导致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较低、重游景区的兴趣不足。

(二)文旅品牌打造不突出

产品不具有可识别性,会阻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认知,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品牌形象[3]。文旅品牌打造是明确旅游定位与提高旅游影响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创新之路,也是必由之路[4]。榕江三宝千户侗寨作为侗族标准语言采集地,有珠郎娘美的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还有入编《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的“三宝鼓楼”,这些本应是一张张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独特文旅名片,然而,对于如此宝贵的资源,当地政府部门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宣传。如今,对旅游景点来说,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和新媒体的兴起,营销推广是旅游发展的必须手段,它可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认知。但官方层面并没有对三宝千户侗寨进行相应的文旅品牌宣传,人们只是通过其他游客自主的网上评论和打卡拍照了解景区。文旅品牌的不突出使三宝千户侗寨本就不佳的旅游发展状况雪上加霜,导致其在旅游市场中失去竞争力,不利于实现长远发展。

(三)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资金缺乏、居民积极性低下三个方面。尽管榕江县人民政府作为景区主导力量制定了一系列文旅融合发展措施,但是三宝千户侗寨没有将其落实到景区的建设上,落入长期的自由发展和“野蛮生长”之中,旅游环境愈发恶劣,影响力每况愈下。资本市场如景区发展的“活水”,对文旅产业管理、开发和拓展有决定性作用。三宝千户侗寨目前难以吸引资本投入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条件问题,无论是景区的经营管理,还是旅游产品都没有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在景区经营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当地居民最关注的经济效益较低;外加景区长期自由发展,使居民缺少对景区发展的信心,参与景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能自觉地维护景区旅游环境。

四、三宝千户侗寨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自三宝千户侗寨加强旅游开发以来,当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不断重组,加快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供需关系,即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为旅游产业提质发展注入了延绵不断的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给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营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呈现文化保护、基础设施、资源结合、品牌打造、内生动力等方面的不足,这是其内外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未来三宝千户侗寨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应紧密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存在关系、供给、需求三个维度,从设施提质、立足区位、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设施提质,提升旅游街区形象

基础设施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印象,针对三宝千户侗寨在交通标识、配套服务、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景区交通站、古榕群、民居、广场、道路等整体外在形象的塑造已成为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地要以三宝千户侗寨景区为依托,根据景区不同街区、历史、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在其内部或附近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使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基础设施都能体现三宝千户侗寨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文旅产业配套服务质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交通服务体系,设立以“贵阳、凯里、榕江”为核心的省市县三位一体的旅游快线,开设景区直达县城的公交车专线,完善乘车、站台、道路引导标识,整合景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二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依托三宝千户侗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美食小吃街、住宿餐饮区,适时增加民俗娱乐互动体验,营造和谐淳朴的旅游环境,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景点,使游客尽情领略三宝千户侗寨的民俗风情,享受舒适的休闲娱乐体验,品尝独具特色的侗族美食,购买优质的文创产品,延长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链,提高文旅产业附加值;三是强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必须基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景区的居民住宅、文娱广场、休闲场所、道路等分布格局出发,完善景区污水处理网格、生活垃圾分类等治理体系,运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二)立足区位,开创文旅区域新局

三宝千户侗寨景区位于榕江县寨蒿河畔,沿岸百余株护堤榕树共同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古榕群奇观,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拥有侗族萨玛节、侗族琵琶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针对三宝千户侗寨景区内配套项目尚未充分开发、游览方式单一、娱乐设施缺乏、旅游体验受限、资源挖掘不足等问题,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应紧紧立足于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把区位优势作为支撑文旅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将古榕群、鼓楼、风雨桥、萨玛节、琵琶歌、宗祠、服饰、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根据三宝千户侗寨区域性的生态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商品文化等,聚焦“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规划景区游览线路图、景区简介、标示标牌等,着力于举办区域性侗族文化旅游节、美食节,开发农家乐、田园观光区、休闲文娱区、服饰展示区、商品采购区等项目,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使游客全方位地逛景区、赏美景、品侗菜、饮茗茶、观侗戏、听侗音,以此实现景区文旅产业链延长,辐射区域经济发展,惠及周边百姓增收,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

(三)加强人才培养,凝聚文旅发展合力

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挖掘与演绎、宣传与推广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政策规划不健全、市场资金不足、居民参与积极性低等方面的不足,究其根源是缺乏文旅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制度(政策)、人才、财税、金融等多个维度贯通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联动作用与溢出效应,促成城乡互补互动的新局面[5]。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提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主战略,“四区一高地”的主定位,这对新时代贵州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文化知识储备丰厚、旅游知识技能全面的新型人才对实现民族文化振兴、旅游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三宝千户侗寨在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做好文旅人才储备情况和市场需求分析,通过文化旅游市场与教育体系的衔接互补,政府、企业、群众的三级联动,采取“教育部门+旅游企业+ 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并积极吸纳外界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成立三宝千户侗寨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研学机构,从事文旅资源的挖掘、开发、保护、创新、宣传等工作,为三宝千户侗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榕江三宝千户侗寨就开始发展旅游,至今已有40 余年。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关键性影响不容置疑,是景区文旅环境得到更好优化的基础。三宝千户侗寨要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色资源,更要实现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为文旅融合提供新鲜的血液和不竭的动力;并且要协调好政府、市场、景区三方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景区旅游环境质量和服务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体验,从而激活地方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