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中国石油天然气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 盘锦124010)

辽河油田低渗储量规模大,是未来产能接替的主体部分。NM 油田石油地质储量2034 万吨,是典型的低渗多层砂岩油藏。低渗透油藏开发矛盾突出,实现有效开发难度大。主要面临“注不进”,“采不出”,“驱不动”,“动用少”四大问题,亟需探索攻关有效开发技术。本文针对每个阶段均开展了相应的技术研究,从而使NM油田实现了“采得出”“注得进”“驱得动”“动用好”的有效开发。评价阶段开展了储层分类评价和压裂技术研究,使油井采得出,在注水评价阶段开展开发方式论证,井网井距等研究,保证能够注得进、驱得动。在后期细分调整阶段,开展细分调整界限研究,储层分类注水研究,保证能够动用好。

1 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技术

基于J 函数储层评价,完善建立岩心分析、测井评价、产能特征相结合的有效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细化储层分类,深化认识油藏开发潜力。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逐井逐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通过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使有效厚度与产量匹配率达到86%,刻画I、II 类储层展布特征,为油藏精细开发夯实基础。针对传统笼统压裂效果差的问题,根据有效储层集中程度,研究跨度、隔层、渗透率极差等指标,建立分层压裂技术界限,优化压裂层段组合。初始起裂时,由于井底周围净压力值高,三个小层都起裂。但随着裂缝延伸,净压力值降低,压裂裂缝会在应力值最低的层内延伸。根据各压裂层段有效储层发育状况,采用分质压裂方法,调整压裂参数设计,改善压裂效果,分层分质压裂提高单井日产油1.6t。

表1 分层压裂技术界限

2 低渗透油藏开发设计技术

针对NM油田储层低渗、油品上稠下稀的特点,开展多种开发方式对比研究,结合室内试验,确定注水开发为最优开发方式。针对常温注水可能造成冷伤害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证实常温注入油藏采收率可达18%左右。注常温水也能保证80%以上的油层温度保持在原始油藏温度附近。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强水敏特点,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确定注入水质标准和防膨剂配方,确保储层渗透率伤害率低于20%。针对全程防膨注入成本高的问题,提出“梯形防膨”技术,在保障储层伤害率最低情况下,逐步降低防膨剂用量,注水成本降低34%。针对压裂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问题,提出行列交错式注采井网(先期菱形)设计,较常规井网平面波及系数提高24%。针对低渗油藏难以建立有效驱动,基于启动压力研究成果,研究注采井距与驱动压力梯度的关系,确定最佳井排距为270×90m。

图1 不同温度下水驱油效率对比曲线

3 细化分层系技术界限

针对NM油田油藏跨度大、动用储量少、动用程度低的问题,研究细分层系技术界限,实施有效的细分调整,提升储量动用率。采用油藏工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细化分层系技术界限,验证技术可行性。针对NM油田油井平面产量差异大的问题,研究不同层系产量主控因素,细化平面分区,优选有利部署区。NM油田以构造控藏为主,粘度平面变化快,构造高部位油层发育厚,因次优选九上段为部署区域。根据有利部署区域优选结果,针对各区油层发育特点、原油粘度差异等因素,展开个性化部署设计。开展三套层系开发试验,利用老井完善注采井网,局部进行热采试验。使NM油田水驱控制程度达到85%、有效储量动用率达到90%,规避低效井15 口。

4 低渗透油藏精细注水技术

由于纵向非均质性强的原因,造成水驱效果差异大、动用程度不均,低渗储层有效动用难。针对NM油田水驱效果差异大,部分水井纵向动用不均等问题,建立细分注标准,选择性开展细分注水,从而提高水驱动用程度。聚类分析试验区注水效果,结合有效储层分类结果,建立了6 种储层分类注采模式,并针对性提出分类注采调控方案。

5 实施效果

将这些技术应用于NM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逐井逐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使有效厚度与产量匹配率达到86%,采用分质压裂方法,调整压裂参数设计,改善压裂效果,分层分质压裂提高单井日产油1.6t。新井平均初期日产油6.7t,为方案设计的2 倍。

5.2 确定注水开发为最优开发方式,确定注入水质标准和防膨剂配方,确保储层渗透率伤害率低于20%。在保障储层伤害率最低情况下,逐步降低防膨剂用量,单方注水成本降低11.75 元,注水成本降低34%。

5.3 细分层系,细化平面分区,优选有利部署区,展开个性化部署设计,水驱控制程度达到85%、有效储量动用率达到90%,规避低效井15 口。

5.4 细分注水界限,建立储层分类注水模式,依据储层分类注采调控方法,转注16 口井,增注21 层,控制26 层。见效井比例由65%提高82%、水驱动用程度达到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