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玲琍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 201800)

上海张江与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比较研究

顾玲琍

(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 201800)

创新驱动,人才支撑,转型发展,园区引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的任务迫在眉睫。文章立足于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情况,通过与北京中关村比较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提出加快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江 中关村 人才特区

Innovation drive must rely on talent, and need park led to driv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nce Shanghai Zhangjiang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was approved, the demand for talent continues to grow. It’s an urgent nee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talent zone.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Zhangjiang,and compared with Beijing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the article try to find the dispar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talent zone of Zhangjiang.

Zhangjiang,Zhongguancun,Special talent zone

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风起云涌,北京中关村提出了建设中国层次最高的国际化人才特区的五年计划;天津市滨海新区提出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无锡市不仅提出了“5年建成人才特区,10年打造东方硅谷”的口号,而且计划制定了2015年人才对经济社会贡献率达47%的量化目标。武汉、厦门等城市也先后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人才特区”的建设目标。张江人才特区建设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建设张江人才特区关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更是关系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动力问题。

1 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张江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规划面积扩大到“一区十八园”和紫竹高新区,共约470.5平方公里。按“一区八园”统计口径,201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231.84亿元,增加值1903.72亿元,税收551.54亿元,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1]。

高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两个字:人才。人才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源,汇聚创新要素的关键是汇聚创新人才。近年来上海市针对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育和人才支持等环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多角度的政策扶持目标,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各类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逐步向创新型和国际型发展,起到了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带头作用。张江示范区各类人才总体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与2006年相比,2011年张江留学归国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以及具有职称的各类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1年,张江高新区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由9万余人上升至接近23万,增长了2倍多。同时,工程技术人员也大幅上升,从原来的1.8万上涨至11万余人[2]。人才总体数量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张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凝聚力,成为吸引人才的区域。

张江不仅在人才总量上体现出人才集聚的趋势,在高端人才的汇聚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张江示范区已经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同时部分本土创新团队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到2011年底,前七批中央“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上海共入选340人,其中创业人才48人名,创新人才292名。张江高新区内引进人才233名,占全市的68.53%,若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角度,包括紫竹高新区在内的77人千人计划,则张江共有310名“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市比例达91.18%[3]。各类领军人才和企业领袖,带来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管理团队和创新理念,提升了示范区自身的能级。

图1 张江人才总量发展情况(2006-2011)

2 上海张江与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比较分析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4],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定位,近年来中关村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人才特区建设也遥遥领先全国,成为第一个国家级的人才特区。近年来,上海张江示范区人才建设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是与中关村的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人才发展的总量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举措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特区建设的制度安排上(表1)。

概括起来,上海张江与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目标

无论是《中关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是《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都共同体现了一种战略思想——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人才特区”旗帜的树立,尤其是由15个国家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推进机制的建立,为中关村未来进一步推动政策突破,实现“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预留了充分空间。

上海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建设目标核心是人才高地建设,虽然体现了上世纪以来上海人才建设的历史延续性,也具有一定的上海特色,但是在战略层面上的布局仍然不够,在全国兴起人才特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没有主动迎接这种人才发展的机遇,没有及时跟进和运用新的人才发展理念,与中关村相比,在气势和战略定位上都有所逊色。

2.2 体制机制

中关村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因此,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充分运用背靠北京和中央部委这一独特的体制资源优势,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由中组部牵头14家中央部委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建设人才特区的体制合力,为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先行先试政策的制定、推进和落实扫清了前进障碍。这种体制创新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举国体制。目前上海张江虽然也有部市合作机制,但是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仅仅是在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改革试点和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享受中关村政策,在人才特区建设上还没有形成部市合作机制,也不能享受中关村的相关政策。此外由科技部为主牵头的部市合作机制,一年召开两次政策协调会议,推进力度与中关村的人才特机制相比,仍显得比较松散。从市级层面看,由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等原因,上海也难以形成一种紧密型的中央与地方协同合力体制。

其次是机制上的差距。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不仅占据了背靠中央的地域上和体制上的优势,而且在机制上也先发制人,借助中央与地方的合力体制,打造人才特区的特殊机制,即整合中央和北京市各种人才开发资源,改革创新科技管理、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等办法,打通各类要素流动与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资源协同配置机制。目前上海张江仍然缺乏协同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新机制。虽然从市级层面看也有市人才协调领导小组,但是人才特区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引进、支撑、培养、使用、服务等一系列人才服务工作链,按照现行的体制布局,却被各有关委办局分割形成各自一块的工作界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形成了与人才服务链背后的资金和资源配置上的部门分割化、分散化。

2.3 创新政策

政策创新是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关村为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围绕高端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聚焦影响人才引进和集聚的相关瓶颈问题,仅2009年到2010年一年时间,出台的关于人才特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就达13项,而且都是与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集聚密切相关的重量级政策措施,其支持力度和密集度之高,政策示范效应之大,在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内名列前茅。除了中关村在政策研究上的深入跟进和支持力度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可以借助创新资源整合平台,独立发布政策文件。

近年来上海虽然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比如仅2010年出台的与人才相关的各项政策近10项,其中不乏政策创新,但是这些人才政策大多属于全市层面上的普惠式政策,部分属于科技系统指向的政策,聚焦张江示范内的人才政策相对较少,由于面上的各创新政策之间缺乏衔接,人才政策比较分散,难以形成人才创新政策的聚焦辐射带动效应。

2.4 平台载体

表1 北京中关村与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对比表

平台和载体是承载和汇集各种创新要素、创新人才政策和资源的物质空间,也是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核心抓手。中关村在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平台和载体建设,尤为突出的就是北京市政府与19家中央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4],下设人才工作组,北京市各相关委办局作为人才工作组成员,共同参与人才特区的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不仅形成了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也为各类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包括各类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提供绿色通道。此外,还结合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两大发展级,依托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人才特区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5]。

目前上海张江显然无法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参与的人才特区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实际上就无法构建各类创新人才资源、创新要素互相贯通和衔接的绿色通道。虽然也依托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人才特区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但是从总体上看,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规模上不如中关村,也没有形成以科学城为两翼的具有引领效应的人才项目与区域发展联动。

3 加快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上海未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上海未来产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而人才工作、人才高地的建设是张江未来发展的核心工作。面对上海张江与中关村之间的差距,必须加快张江人才特区建设,应着力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着力顶层设计,形成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系统性制度安排

一是建立完善部市协调推进机制。为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建议在建设上海张江人才特区过程中,必须充分依托和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积极开展人才特区方面的政策试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人事、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张江纳入到国家级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特区试点,并配套相关人才特区政策。二是建立市级层面的张江示范区创新资源平台。由市委人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建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人才特区建设工作组,成员由本市各相关委办局组成,共同推进上海和张江人才特区建设,形成跨部门联合审批的、贯通和集聚各部门创新资源的人才特事特办体制机制。

3.2 着力人才政策创新,形成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系统性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人才特区政策体系研究,加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根据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建议制定人才政策的有关职能部门,从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实际出发,组织各方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方式的人才政策体系研究,为制定出台人才特殊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对照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加快上海张江人才特区政策跟进。作为三个国家示范区之一,张江示范区应加强与中关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在政策制定上及时跟进。三是逐步扩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覆盖范围,提高人才政策受益面。建议比照上海目前入选中央确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9家基地标准条件,形成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实现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在张江示范区全覆盖,提高政策受益面;四是加强与中央部委协作,争取更多的中央政策试点落户上海和张江示范区,进一步增强引进和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3.3 着力人才环境建设,形成支撑上海张江人才特区建设的服务体系

一是着力人才政策实施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各类人才政策的梳理和评估,把握好人才特区政策的薄弱点和突破口、探索领域,分类形成政策实施方案,形成聚焦张江、具有突破性的人才特区政策,形成张江人才特区政策的示范效应。二是着力人才生活条件等配套环境建设。建议参照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优化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环境,在医疗、住房、配偶安置、落户、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便利化支持。三是着力人才集聚发展产业环境。注重加大对能集聚人才的项目和能用好人才的企业的支持。实现人才、项目、企业联动,通过聚焦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吸附高端产业的引进发展,形成大量科技人才、创业人才的项目集聚以及相关的产业链配套服务。四是着力高端人才引进的金融科技结合服务环境。进一步集聚上海张江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教育医疗等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推动张江人才特区科技、金融、环境建设联动,形成人才特色服务和品牌。五是加强人才政策宣介服务。分类设计人才政策,突出创业人才,加强宣传推介,完善服务举措,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的知晓度,提高申请主体享受人才政策的便利性。

[1]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http://www.sh-hitech.gov.cn/.

[2]张江高新区统计年报(2006—2011).

[3]李思.上海:“千人计划”放大引才效应.上海金融报,2012年8月10日.

[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http://www.zgc.gov.cn/.

[5]中国高新区,2012年上半月刊,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