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乐 周皓 蔡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2260)

重庆地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

罗乐 周皓 蔡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2260)

重庆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布局的综合性化工基地。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化工行业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成为了重庆“6+1”支柱产业之一,已形成了以长寿、涪陵及万州为主的化工中心,力争打造西部千亿综合性化工基地。

重庆地区 化学工业 发展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化学工业已成为重庆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化学工业在重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济规模大、关联度高,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装备、轻工、纺织、建材等领域。《重庆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MDI、氢氰酸、乙炔、橡胶轮胎、精细化工、乙烯芳烃、化工新材料及医药产业链等12条产业链。预计,到2015年累计投资15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

2 重庆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庆化工园区成立近十年,化学工业门类较齐全、产品较多,基本形成了长寿、涪陵两大化工基地和万州等特色化工集中区,实现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的耦合发展,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天然气化工居全国先进水平。重庆天然气化工拥有国内外大部分已工业化的天然气化工技术,形成乙炔、氢氰酸、甲醇、合成氨、光气等特色产业链。天然气制乙炔、合成氨、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等装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甲醇、甲烷氯化物、氢氰酸、蛋氨酸、亚胺基二乙腈等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2)产业规模居西部前列。重庆市化学工业发展较快,2005-2011年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高于同期全国化工行业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占西部地区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升。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占西部地区化学工业总产值的11.1%,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居西部第3位,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3)基本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长寿、涪陵化工基地已形成规模,万州、丰都等特色化工集中区逐步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使重庆市化学工业初步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集中布局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产品链的扩张与延伸、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

(4)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重庆市化学工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主城区化工企业环保搬迁、引进重大项目等方式,使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全市拥有2万多名化工科技人员,已经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l个、市级行业技术中心l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投入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1.14%,略高于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

(5)节能减排初见成效。重庆市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2005年为2.24吨标煤/万元,到2010年下降到0.96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15.6%,明显快于同期全国化工行业平均降幅,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3 重庆市化学工业发展模式亟待升级和调整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低。虽然天然气化工已初步形成有特色、技术先进的产业链,但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和价格持续上涨,产业规模受到限制;没有布局大型炼油企业,有机化工原料本地配套率低,以上两因素制约化工产业链的深度延伸,造成重庆市化工主要行业种类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不协调。

(2)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能耗仍然偏高。2005-2010年,重庆市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虽从2.24吨标煤下降至0.96吨标煤,但与全国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2010年为0.60吨标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3)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企业利润率偏低。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与行业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4 重庆市化学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世界化学工业正处于周期性低谷,大宗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企业效益也大幅度下滑,但是从中长期看,由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会,在周期性波动中仍蕴含着长期的增长趋势[6]。

我国经济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收购、技术引进等获得核心技术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石油和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关闭落后生产装置、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为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保障。

[1]贾建国,杨育,刘爱军,等.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

[2]陈伟亚,马玉明,袁兵,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

[3]高丽.重庆地区新型煤化工发展[J].洁净煤技术,2008,6.

[4]王余,蒋志明.化工主导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

[5]华一兵.重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7.

[6]吴渝.科技进步与重庆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5:27.

罗乐(1987—),男,重庆铜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化工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