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 乔佳伟 赵玉棠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校园交通特征的研究分析
——基于山东科技大学J1号楼附近主要交通路段

沈君 乔佳伟 赵玉棠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本文主要对山东科技大学J1号楼附近主要交通路段进行调查分析,从空间角度指出J1号楼附近主要交通路段设计时对停车问题欠缺考虑和空间容量不足,从使用者角度指出师生对代步交通工具的需求,从安全角度考虑,由于教师私家车的逐渐增多,在下课或放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出行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从环境角度考虑,在车堵人挤的交通路段,汽车在低速行驶时所排出的尾气更加严重。

动态交通 校园交通空间 安全隐患 可行性建议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高校正逐渐成为小汽车数量密集的地区,高校中的汽车数量将远远超过现状的水平。自行车自身的交通特性和经济实用性使得自行车成为校园内部出行中最便利、最常见的方式。大量的自行车保有量,给校园的静态和动态交通组织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原有的校园道路增加了负荷。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高校校园的交通问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较浅和窄。张涛、何炳泉曾对校园交通组织的方法进行探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问”两种规划设计形式。梁仕开、张江雪等分析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分析减少交通事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交通管理和设计方法。

2.2 国外研究情况

动态交通规划方面,以加拿大New Brunswick(新布伦瑞克) 大学为例,学校提出“创造便捷出行环境”的交通规划目标,旨在创建以步行交通为主导的紧凑型校园空间,为校园中的步行交通方式提供简单、愉悦、安全的出行环境,规划步行交通区域。

在静态交通规划方面,斯坦福大学也面临着大学校园内经常发生交通拥堵,停车位数供不应求等状况。

3 主要研究内容

面对校园交通形式的各种变化和愈加明显机动化发展趋势,针对校园的特点,探讨校园交通的组织和规划的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有:

(1)调查校园交通特性,分析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道路上交通流量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校园内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方式的出行情况和停车情况的统计。

(2)分析校园中进行道路交通组织的要求、实施方法,使校园交通逐渐趋于平稳化、人性化、安全化,并提出部分改进方法。

4 校园交通特性分析及其建议

4.1 问卷简述

为了解决学校教职工停放小汽车和学生停放自行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改善意见。问题主要涉及教职工的停车位置、停车时间、行车流线以及影响停车的因素和学生的停车位置、停车时间、行车流线以及影响停车的因素。

4.1.1 问卷分析—停车位置

山东科技大学1号教学楼周围的海天路和致远路车辆行驶路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教职工开私家车从家属区或者从各自学院楼出发至一号楼上课的路线太过单一,很容易产生堵塞的现象。因此,涌泉路和海天路通道是整个1号楼周围交通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是此路段交通畅通的关键。

4.1.2 问卷分析—停车时间

本次问卷随机的调查了10位同学,回收的有效问卷为7份。

由图2可知,学生平均每次停车时间,普遍较长,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每次停放时间为1~2h,也有不少人选择超过2h。停车时间长造成了车辆的累积量越来越大,加大了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出行的安全隐患问题。

本次问卷随机的调查了20位老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7份。

由图3可知,很多老师到1号楼上课是开着私家车,并且停车时间一般都较长,这就造成了车挤车现象。

综合图1、图2、图3可以看出,老师、学生的停车区域存在着空间上的冲突,由图1可知,黄色区域和紫色区域有着交叉的点,对于老师来说,如果老师较学生早来到教学楼会导致后来的学生没法将自行车停放到指定区域;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学生较老师早来到教学楼,由于学生停放自行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且停放形式不唯一,这样会导致大部分的停车空间被浪费掉、老师停放机动车出现困难。

同时,不仅学生的自行车和老师的机动车存在着停车空间上的冲突和安全隐患问题,而且学生与学生自行车之间和老师与老师机动车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问题。

4.2 J1号楼周围交通现状分析

4.2.1 交通空间分析

(1)J1号楼周围的空间形态难以满足车辆停放的需求。J1号楼周围停车位调查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现在停车的状况来看,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放属于“各自为政”,机动车占据了图1中紫色区域,自行车占据了图1中黄色区域,呈现出将J1号楼四面包围的趋势,这不仅导致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交通拥堵,也造成了行人的不便。道路的宽度也是限制车辆停放的一大瓶颈,每当机动车并排停放时,导致车辆很难从众多车辆中绕行出来。J1号楼周围的绿化带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车辆停放区域更加紧张,并且在海天路和涌泉路的中间都被封死了,使车辆只能绕道或掉头行驶。(2)停车位置设计得不合理。J1号楼周围实际设计有几处停放自行车的位置,但都没有得到好的利用。例如,J1号楼北侧设计了自行车停放位置,但因部分机动车停放,使其利用率很低。

4.2.2 使用主体的变化分析

(1) 机动车数量增长。校园内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其直接表现为停车泊位供给与需求之间失衡,停车供给能力的增长永远无法满足需求数量的增长。(2)自行车数量增长。①学生扩招。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②学生宿舍分布位置。以交通学院男生宿舍分布为例,主要分布在学校西北方向(有GC2-GC4、GC12),从宿舍步行至教学区,大约需要8-20分钟,因而学生对于自行车出行的需求也就显著增加。

4.2.3 可行性改善建议

对自行车进行停放分流设计。从J1号楼建筑本身使用角度来讲,将原来J1号楼南侧的自行车停放区域改为如图1蓝色月牙弧所示的区域,这样不仅有利于整栋楼的人员流动,而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人与车的心理性结合,在绿化带中间开辟出两条月牙弧,既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道路分离开来,又能将人与车的安全隐患系数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J1号楼空间使用角度来讲,设置规定区域停放机动车,并使用明确的分界线使停车行为变得较为规范,停在里侧的车也较容易取出。例如,将机动车全部停放于J1号楼的北侧区域(如图1中红色月牙弧所示)。

对于如何管理这些车辆这一问题而言,从老师自身角度来说,停放的区域要和下一步达到的目的地距离最近原则,尽量减小与其他车辆的行驶冲突,还要坚持先到停车区域的车尽量靠里边放,不要堵住后边的车辆。从车辆停放区域来说,设计停车标线时,可以设为一级、二级、三级停车区域,一级停车区域代表连续停车时间最短(约1小时以内),适合于随机流动性较强的车辆停放,二级停车区域代表连续停车时间中等(约3小时以内),适合老师在本楼上课的临时固定性车辆停放,三级停车区域代表连续停车时间最长(约3小时以上),适合在此楼连续上课的老师以及在此楼上班的老师长期固定性车辆停放。

5 结语

山东科技大学J1号楼及其周围路段作为全校老师和学生上课重要的活动空间,不应该被车辆所割裂,从而影响了校园的整体风貌。通过问卷分析以及观测分析,得出了一些造成交通状况混乱的原因,从使用者角度来看,使用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师生越来越多,从管理角度来看,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并且停车资源分配不合理。其中有些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可避免的,但有些方面还是可以通过良好的交通组织和政策控制来改善的。

[1]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精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

[2]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参考研究,2003(增):40-41.

[3]林臻.机动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校园交通的优化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