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芬

摘 要:将副溶血性弧菌接种于不同盐度(0.5%、1.0%、2.0%和4.0%)的爬动和泳动平板上,37℃静置培养后,通过比较菌苔的直径大小判定盐度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当判定出对其运动能力有显著影响的盐浓度后,在该盐浓度下分别于37℃和26℃静置培养,再次通过比较菌苔的直径大小来判定温度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盐度只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动能力,且当盐度在0.5%-4.0%之间变化时,其泳动能力与盐度呈正相关;温度对其爬动和泳动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在37℃时的运动能力明显强于在26℃时。以上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均能调节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不同盐度;不同温度;爬动和泳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3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4-0187-01

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VP),广泛分布于高盐环境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如果食用了被其污染的海产品,主要引起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食物中毒症状,其发病急,传播快。近年来,海产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此外,该菌也可由海水感染伤口而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不同盐度和温度对副溶血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以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副溶血弧菌能表达极鞭毛和侧鞭毛两种不同的鞭毛系统。两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原性和基因构成上具有本质差异。极鞭毛是该菌的固有结构,与其在液体环境下的泳动能力直接相关,而侧鞭毛是副溶血弧菌在黏稠的环境或固体表面生长时才能形成的,与其群集行爬动相关[3]。目前的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的泳动和爬动是被紧密调控的。本文对盐度和温度对副溶血弧菌运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对泳动和爬动能力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方法

1.1 种子菌以及爬动、泳动平板的制备

取20μL甘油菌株接种到30ml的M肉汤培养基中,37℃、300r/min培养12h(至平台期)。然后稀释50倍于30ml新鲜的M肉汤培养基中,37℃、300r/min培养至D600为1.0(对数中期),作为种子菌备用。

(1)爬动平板:2.5%的HI培养基、分别为0.5%、1.0%、2.0%和4.0%的Nacl以及2.0%的琼脂粉。(2)泳动平板:1%蛋白胨、分别为0.5%、1.0%、2.0%和4.0%的Nacl以及0.5%的琼脂粉。

1.2 爬动能力检测

取2.0μL种子菌,点加在爬动平板表面,每块板3个重复,每个浓度3个重复。37℃静置培养36h,分别测量菌苔直径大小。判定出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能力有显著影响的盐浓度后,将种子菌点加在该盐浓度平板中与26℃静置培养36h,分别测量菌苔直径大小。

1.3 泳动能力检测

取1.5μL种子菌,与泳动平板中穿刺培养,每块板3个重复,每个浓度3个重复。37℃静置培养4.5h,分别测量菌苔直径大小。判定出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能力有显著影响的盐浓度后,将种子菌点加在该盐浓度平板中与26℃静置培养4.5h,分别测量菌苔直径大小。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t体验分别比较不同盐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时的菌苔直径。以P<0.01具有显著性意义来判定盐度和温度是否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运动能力。

2 结果

2.1 不同盐度对副溶血性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2.1.1 不同盐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爬动能力的影响

分别测定不同盐浓度下菌苔直径大下,经t体验得知,不同的盐浓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集群行爬动能力影响不够显著,视为无影响。

2.1.2 不同盐度对副溶血性弧菌泳动能力的影响

按上述方法判定不同盐浓度对副溶血性弧菌泳动能力的影响,得知:副溶血性弧菌在盐浓度为2.0%时的泳动能力明显强于其在0.5%和1.0%盐浓度时的泳动能力;而在盐浓度为1.0%时的泳动能力也明显强于盐浓度为1.0%时。其在盐浓度为4.0%时的泳动能力与盐浓度为2.0%时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其在4.0%的盐浓度时的泳动能力要稍强于1.0%时,由此可以得出,当盐浓度在0.5%-4.0%之间时,副溶血性弧菌的泳动能力与盐浓度呈正比关系。

2.2 不同温度对副溶血性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将种子菌分别点加或穿刺接种与盐浓度为2.0%的爬动和泳动平板中,分别于26℃静置培养36h和37℃静置培养4.5h,通过t体验判断温度对副溶血弧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在37℃时的运动能力(包括泳动能力和爬动能力)明显强于26℃时,也就是说,副溶血弧菌在温度为37℃时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

3 讨论

病原菌的鞭毛有利于其感染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两种形式的鞭毛,分别与其爬动和泳动能力紧密相关,而这两种运动模式是受多种因素调控的,比如金属离子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盐度和温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两种运动能力也具有调控作用。盐度只对其泳动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当盐度在0.5%-4.0%变化时,泳动能力与盐度呈正相关;温度对,副溶血弧菌的爬动和泳动能力均具有调控作用,而且其在温度为37℃时运动能力明显比其在26℃时更强。副溶血性弧菌从自然栖息地到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高盐到低盐,从低温到高温的转变。有文献报道称副溶血性弧菌能感应这种环境信号的改变,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这是其能够生存并致病的的关键因素。在盐度比较低时,其泳动能力减弱可能有利于副溶血性弧菌在小肠细胞表面形成生物膜,进而增强该菌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而其在37℃时的运动能力比26℃时明显增添强似乎有利于菌体穿过小肠粘膜屏障并定植于小肠上皮细胞,从而增强其致病力。

参考文献

[1]郭志燕,周明旭,段强德,等.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4,(3):251-260.

[2]Wang L, Ling Y, Jiang H, et al. AphA is required for biofilm formation, motility, and virulence in pandem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J].Int J Food Microbiol, 2013,(3):245-251.

[3]Trimble MJ, McCarter LL. Bis-(3′-5′)-cyclic dimeric GMP-linked quorum sensing controls swarming i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44):18079-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