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林

潼南自成为重庆城发展新区以来,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基地、西部绿色菜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工业与城市互动、农业与旅游融合、民生与稳定并重”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和推进城市建设已成为潼南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着力强化工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与协同性,在工业与城市互动中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

一、潼南工业与城市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由小变大。潼南抢抓城市发展新区大力发展工业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主线,以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工业项目建设、突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势企业为依托,提升传统产业,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和消费品工业的“4+1”工业发展体系。工业总量逐渐增大,工业效益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向好。

(二)城市建设上档升级。以“1138”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到2020年形成“一江两岸,一带两翼,两心三片”4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区建成和在建区面积现已经拓展到21.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到45%。二是住房建设增速提质。在建商品房面积由年均增幅30%,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增幅6%。品质楼盘、城市综合体带动提升了开发品质和城市形象。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产业大道、滨江路全线贯通、新城新建市政道路推进了城市“内循环”,加快畅通;东安大桥、绕城路、北六路加快了城市“外循环”,“一坝三堤”滨江水体、涪江航电枢纽、大佛坝堤防和蔬菜基地护岸工程让城市亲水岸线逐渐成型;涪江湿地公园、开善寺公园改善和提升了宜居环境。四是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灯饰、蔬菜、物流、家居等专业市场,滨江商圈、新城城市综合体两个亿元级核心商圈加快了商贸流通;“一校一园”、江北体育场、规划展览馆、图书馆、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中医院住院综合楼等一大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互动发展开启征程。按照建设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的要求,坚持“工业与城市互动”的理念,全区上下从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三个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共识,积极探索“三规”合一的机制,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之路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正逐步朝着“产城融合、工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迈进。

二、潼南工业与城市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薄弱。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虽然工业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来说,工业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尚未形成,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在全部工业企业中,传统低水平企业多、现代高科技企业少,规下企业多、规上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税收贡献低,对城市拓展带动力不强。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障能力不足。支持工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较少,工业园区水、电、气、讯、路、管网等建设与工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园区南北道路不畅,各类专业市场、停车场、垃圾台站、公共厕所、雨污管网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不尽合理,建设档次低。城区人口规模较小,对工业发展推动力不强,离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尚有差距。

(二)活力不足。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顺。管委会没有完全履行“准政府”的职责,企业在办理立项、用地、规划、选址、环评等审批手续时仍旧繁琐,个别部门和人员为企业服务意识差,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没有落到实处,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仍然是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其次是资本金构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债务风险加大。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融资和土地出让收益,多元化、多主体的投资运营模式没有形成,在园区建设和新城开发中都是独家之言,很难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三)用地困难。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建设新城都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供给困难重重。首先是规划脱节,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没有及时跟进,而且还没有重合与覆盖,形成有地不能用、要用没地供的尴尬局面。其次是储备不足,一方面工业用地紧张,基本没有储备用地,发展空间受限,尤其是部分企业占地规模偏大,土地利用率低,土地产出强度低,远达不到规定的强度标准;另一方面是一些开发商由于种种原因,把通过“招、拍、挂”得来的土地闲置起来,多年不动工建设,而城投公司自身又没有更多的可用之地。其三是征折困难,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在征地、折迁、安置、补偿等方面遗留的问题多、协调难度大,严重影响新征土地的推进,导致土地交付不及时,项目难以开工建设。

三、潼南工业与城市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宏观管理。一是将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尤其要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加以研究,做好统筹兼顾和总体平衡。二是根据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发展需求,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三是根据不同的调控对象选择不同的手段,运用法律手段,或者运用规划、金融、财政、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最大限度地少用行政手段,促进经济管理手段的有效化和合理化。四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前瞻性,认真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科学预测,准确研判,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五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需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特别是要对宏观经济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设置,形成科学高效、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调控机制。

(二)建立协作机制。加强“工业与城市互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工业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负责把关事务决策、规划衔接、建设时机、政策保障和建设运行,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职能。加强“工业与城市互动”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园区、科研单位、人才市场、民间等多个层次的直接对话和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格局。建立“工业与城市互动”考评机制,筹集互动发展专项资金,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促进工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实效。

(三)统一激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统一激励政策,形成人人争着干事、事事都能干好的良好工作氛围。一是科学测算工业用地价格,按地段、用途、产出强度等分类定价,在最低限价的基础上,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二是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开发用地比例和土地出让金的提取比例,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三是建立专项基金,激励工业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引导企业提档升级。四是建立数质并举的综合考核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的考核,既要重视社会效果,也要关注经济效益。

(四)努力壮大工业。一是合理布局产业,科学规划分区。园区按“一园三区”规划打造,南区以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消费品工业为主。北区以发展精细化工、清洁能源为主,东区围绕电镀集中加工区,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灯饰生产加工。二是符合产业政策,严格环境承载。按照有利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严格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城市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工业与城市一体化。根据城区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更不能把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落户潼南,以此来扩大城市规模。三是打造产业集群,培植支柱工业。大力发展“4+1”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的提档升级,必须做好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两篇文章。机械制造集群围绕农机整机、汽摩配套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招引,形成整机加配套的产业集群模式;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手机整机生产,并向中高端产品移动穿戴终端设备等方向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化工企业的技改扩能、环保搬迁,重点依托化医集团打造无机化工基地;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大唐国际天然气发电项目和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开发天然气利用项目;

(五)完善城市功能。一是拓展城市空间,搭建互动承载平台。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建设规划,抢抓潼南作为城市发展新区、融入重庆大都市区机遇,按照“一江两岸三大片”的城市框架,统筹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为互动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二是健全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吸引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停车场、公厕、管网、垃圾站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大力引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推进园区道路管网、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物流配送、园林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承载能力;完善园区公交、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丰富城市功能,增强工业项目投资热情,吸引人口集聚。三是精细管理城市,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强市容秩序规范管理,对洗车场、修车点、废品收购站、小摊点等占道经营现象,做好划行规市工作,统一规划经营地点,实行集中管理。加大城区交通、噪声扰民、扬尘污染、卫生死角等整治力度,严厉查处乱停乱放、乱搭乱建行为,确保城市畅通、安全、整洁。增强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对夜间照明、交通红绿灯、行人安全等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全天候的覆盖、网格化的管理,不留死角。抓好“国家园林县城”、市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公园广场、街头绿地、住宅小区等公共绿化建设力度,严控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城一体化。(作者单位:中共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