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 李娟 夏慧玲

武昌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Spady发表了《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一文,文中首先使用了“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概念[1]。此后,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OBE教育理论被全球公认为“追求教育卓越的一个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2]。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传统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重“拿来”轻“消化”的问题,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机械照搬老师的方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脱离了教育的本意。从OBE教育理念出发,结合现有教学情况,对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 基于OBE的“三协同”人才培养定位

现今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早已从传统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的教育。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优势学科,充分融合三方资源,进一步探索基于OBE的“三协同”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如图1所示。

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充分调研和采用“三协同”,依靠校企、校校、专业实现融合协同式发展,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岗位,以能力为根本。研究基于OBE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合院校与企业、院校与院校、专业与专业间的协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各方优势,提升培养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解决人才培养定位与实施的现实问题,打造链条完整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从个人需求层、学校培养层、职场需求层和国家需求层“四层”分层考虑和建设。

基于OBE产出导向,校企协同、校校协同、专业协同“三协同”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理优化内在机制,并贯穿以校、企、专多主体协同,产、教、学、研各领域协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协同,有效破解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实施的现实问题。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专业指导—联合教学、顶岗实习、共建实验室”的思路开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图1 基于OBE的“三协同”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基于OBE的“三协同”的课程体系建设

打破传统的一方制定单一课程体系,需要融进多方资源和优势,改革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至少有三个基点:一是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二是要具备市场专业能力需求;三是不仅要懂本专业知识,还需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专业的办学优势,要将三个方面打通。在课程设置上,基于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以及产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相关企业、院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科学实用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实践课程体系等,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合理分配专业通识、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等不同学科课程的比例,增加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型教学环节。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业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集中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熟悉自身专业较全面的知识,使其成为应用型领域的跨界人才。

以OBE成果导向的思路将专业课程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综合项目课程模块[3],将院校、企业、专业优势与各方需求相结合,融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于一体。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跨专业协同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实习、实验及各种实践课程为载体展开的各种开放性的活动,它具有导向性、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按照专业岗位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类构建“三位一体”的应用为主的理论课程体系、能力为本的实践训练体系、育人为先的素质培养体系,紧紧围绕专业核心能力选择6至8门重点打造的核心课程,整合专业类的相关课程,构建专业课程模块,达到彰显专业特色的学、用、创相融的课程体系。专业不同需求的岗位设置应具备专业基础的通识类课程,并掌握能力为本的专业技能课程,如图2所示。

图2 多学科交叉协同的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图

3 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搭建跨专业教学平台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线,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企业顶尖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构建互补“双师型”教学队伍[4]。组建教科研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专题报告,融合先进信息技术,引入混合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时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相应的条件。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有明显的改变,使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9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超过40%,依据学校相关政策及规划,积极鼓励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多元教育背景或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上合理,符合相关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以“走出去,请进来”,搭建跨专业教学平台:

3.1 走出去,请进来

首先,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适应OBE能力本位,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让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鼓励和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其次,注重教师学术课题的研究,利用科研项目、教研项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再次,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拓宽学生视野,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鼓励教师访学和交流,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为行业专家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块,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3.2搭建跨专业教学平台

首先,积极构建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校内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教学平台。其次,为了促进教学模式和培养途径与实践能力相适应,可以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专职授课、兼职授课、专兼授课”的教学模式,落实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最后,加强“三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项目,建立实践教学基础,虚拟化模拟中心实践场所。从日常的个案学习中增加经验,使其具备专业实践的思维和技能。探索订单式培养,探索合作开展短期培训,以此为系统化专业化人才培训积累经验,打造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专业之间深度交流的跨专业平台。

4 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

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专业指导、联合教学、顶岗实习、共建实验室”的思路开展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5]。

坚持“实用化、超前性、系列化、实践性”案例教材建设理念,建设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实训环境,包括教材、教学PPT、MOOC视频、实验环境、实验手册以及实验数据等。增大实践教学案例库比例,将原本设计类的课程仅开设验证性实验,逐步提升为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优化实践实训平台,将专业实验室定位在教、研、赛、创等研究功能上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了一体化的专业实验室。在课程考核中着重提升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深度,建立成果展示、答辩、方案设计、学生互评、过程跟踪等多种考核方式并重的考核体系及教师工作、项目质量、学生实训、企业实习和实验学习等多角度的评价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校企联合教学、顶岗实习和校企共建实验室三种有机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助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企协同模式运行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协同模式运行关系图

为适应成果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构建产学研紧密型合作。专业课程设计可以采用“产教研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可以在校内实验室、校企合作实训室或企业生产线进行。工程实践课程则采用“课程设计、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方式,主要在企业完成,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6-7]。校内、校外实习交叉进行,强化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培养的结合,实现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与高新技术企业联盟,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制度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平台的搭建、教学改革交流、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协作。

结语

本文基于OBE理念,采用“三协同”方式分析和研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较系统分析了具体做法,对目前技能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也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笔者本人在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也充分采用了这些方法,经过4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三协同”融合、协同作用,加强基于OBE成果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改革和创新,集聚多方力量,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的运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及相关机构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在后续改革中将逐步发展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