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林芳

摘 要:研究企业和学校双元育人的相关理念和实践内容,是对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积极响应,探索企业和学校双元育人的路径和对策、服务地方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省高水平工程造价专业群通过构建“德技兼修、创新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共同开发校企模块课程、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开展国际化交流等双元协同育人路径,实现了工程造价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元育人;办学模式;育人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响应也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政策引导和干预下,职业教育实践理念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深化执行。在“产教融合”模式中,由企业或院校一方主导,或者仅仅进行纯粹简单的校企合作均存在诸多问题,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了“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社会转型背景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不仅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发展具备以自身能力为本位的主观条件,同时还要满足培养以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客观条件。研究企业和学校双元育人的相关理念和实践内容,是对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积极响应,探索企业和学校双元育人的路径和对策、服务地方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一、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求。2021年《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进一步确定要坚定不移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注重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加快推进社会服务产业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企业的生产模式、人才需求都随着产业升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行业随着BIM技术的日新月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等促使原先的岗位技能由一种变为多种,传统的个人操作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已转变为心智技能为主的小组合作。具备某一个环节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需要从设计、施工再到管理的系统能力,并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需要发展壮大补充紧缺人才,职业院校需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使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成为必然。

(2)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是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需要和生产过程全面对接,专业技能需要和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实现对接的同时,还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文化、岗位标准等融入育人实施过程。企业导师按照“培养准员工”的标准,结合实际工作内容、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真实案例中的“做中学”,不但可以快速创造经济效益,更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是确保企业获得充足优质人才的需要,企业发展所需的优质紧缺人才,可以校企共同培育。学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准员工,将企业文化嵌入育人过程,企业岗位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员工培训过程,在增强学生职场素养的同时,快速填补企业紧缺人才,实现双方共赢。

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构建路径

(一)搭建多元主体融合的产业学院

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的指导,联合多家企业搭建成立产业学院是教育与产业整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的载体,通过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双元主体优势,进行针对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将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共建共享、互通互融,实现德技并修、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见图1)。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创新班依托学校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产业学院主要合作企业),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直面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师傅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二)规范现代师徒的人才培养过程

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推进过程中,实习实训主要由企业师傅主导,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负责。培养过程规范化、学徒管理制度化、教学内容标准化方能保证现代师徒培养的质量。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创新班采用“工学交替”模式,以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链下的岗位为载体,多岗迁移,动态轮岗,完成不同岗位的轮训(见图2)。在轮岗过程中通过对专业的再认识,可以在第五学期重新决定专业、也可以自主选择群内实习岗位以及顶岗实习单位。具体实施见图2。职业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是只会使用各种工具、解决各种故障的“机器”,而是同高等教育一样需要培养出有理想、高素质、高技能的全方位人才。关于现代学徒制创新班的人才培养,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室和校内实训室中实现“学中做”;企业主要负责实习项目和综合职业素养训练,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实现“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完善保障机制

学校出台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现代学徒制创新班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企业提供实训课程教师、生产实习设备和场地、学徒食宿安排,办理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实训期间的意外团体保险。按照分时段、差异化的形式支付学徒津贴或薪酬,并实施学徒留任机制、师傅队伍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多方协议、利用资源与环境优势,有效支撑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实施。

三、校企双元育人的实施路径——以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群为例

(一)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2021年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群获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该专业群依据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链整合了我校四个热门专业,充分融入目前行业最前沿的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技术,培养企业迫切需求的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行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等层出不穷,专业建设开放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深化专业群的内涵建设,紧密对接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链,有效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共同为专业群建设赋能。

(二)共同开发校企模块课程

工程造价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以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为依托,校企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将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等多个“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构建工程造价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模块、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基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从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将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科学对接。将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等转化为课程标准,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新技术、新规范等开发“BIM建模”“BIM计量与计价”等核心课程资源,融入企业真实典型案例用于实践教学。

(三)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

校企“双师”互聘。师资队伍建设中,专业群内每位教师对接至少2个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实践和教师省培、国培等专门培训,实现专业教师在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建设、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等4个方面的“双师”成长目标。同时落实专业教师5年一轮训的企业挂职锻炼的基本要求,还要结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明确专业群教师到产业学院挂职锻炼的时长要求,将专业骨干教师打造成教学名师、教学名师提升至职教领军人才。从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的十多家企业选聘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真正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四)共同制定培养标准

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员工的能力指标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指标分析,重新凝练形成学生的培养标准,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产业学院需求的员工。每位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各1名,全程跟进学习计划与培养方案,力求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学院的指标要求。

(五)共同开展国际化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在双元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引入国际化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内容由英国索伦特大学结合班级情况开发课程,主要讲授英国以及国际社会中建筑和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由索伦特大学教师授课,课程结束后在学生中择优赴索伦特大学研学。同时依托产业学院平台的国际资源,与产教融合经验较丰富的境外国际院校共同打造双语教学资源,联合开发通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展国际化交流。

结语

目前,依托产业学院平台进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最佳状态。进一步探索教育界、产业界和学生个体的共同利益诉求,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意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冉云芳,周芷莹,沈文.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以太仓市为例[J].职教通信,2022(07):11-20.

[2]朱金凤,王艳丰,张丁华.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瑞派宠物医疗产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87-92.

[3]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3):45-5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课题(C-a/2020/03/05),地方建筑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路径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王琼(1994— ),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林芳(1979— ),女,汉族,江苏淮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