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对自我认知过程的有效监控,表现为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并能主动地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进行猜想验证和自我调节,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探究过程进行监控和把握,并在不断尝试和筛选中自我调节,在不断总结中升华认识,从而提升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 元认知;复习课教学;自我调节;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复习课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调节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在不断的尝试中归纳、总结知识,从而提升元认知能力.

何谓元认知能力

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元认知系统,元认知,也可以称为反省认知,是指对自我认知的监控和调节,能够从根本上调节认知过程,深化知识理解. 元认知是主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对思维学习活动的监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和控制学习过程,学会主动探究和总结知识,并在自我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进行质疑问难,从而在自我尝试中消除各种误解,并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进行判断和自我调控.

教学实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八年级期末复习时,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请学生设计一道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相结合为背景的,能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设点的坐标进行求解的问题.

1. 环节1:温故知新,明确本课探究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有这样一道例题.

如图1所示,一次函数y=(3/4)x与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相交于第一象限的A点及第三象限的B点,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ACB=90°,并且△ACB的面积为10,求反比例函数中k的值.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是如何解决这道题的吗?

生1:本题出现了A,B,C三个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点的坐标来解决问题.

生2:题干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因此我们可以从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去求三角形各边的边.

师:本题出现了三个点,那幺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个点的坐标来入手呢?

生3:一般选择已知直线上的点来设坐标以解决问题.

生4:我们还可以把OC看作底边,利用直角坐标系化斜为直进行转化求解.

师: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这道题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 大家可以参照这道题的思考方向寻找相关的问题.

2. 环节2:强化目标,分析自选试题

学生自选题1:如图2所示,一次函数y=x(x≥0)的图象上有一点A,直线l过点A并且与x轴垂直,点B在直线l上且在点A上方,以AB为斜边在AB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且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B,C两点. 连接OB,若△OAB的面积为6,求△ABC的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道题与我们研究的主题有关系吗?

生(齐):这道题是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相结合为背景的,并且能够从点的坐标切入,和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相关的.

师:哪位同学能具体讲一讲如何解决这道题吗?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9:我本来不知道应该怎幺求点C的坐标,但是听了生8的CM=DO后,受到启发,觉得可以利用平行线将△ABC的面积转化为△ABD的面积,这样就能直接求出点D的坐标为(0,8)了.

3. 环节3:提升思维,分享选题过程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想法.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提供这两道题的同学的想法,让他们说说选这两道题的原因.

选自选题1的学生:首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与我们原有的探究目标一致,如已知线段与点坐标的转化、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结合、直角三角形面积与边的长的转化等. 因此,根据这个思维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设点A的坐标,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点B和点C的坐标,由此突破问题难点.

选自选题2的学生:我选这道题是因为有的同学说不太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等面积问题”. 我认为这个知识点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想能不能从考查这个知识点的角度出发来出题. 自选题2就运用了两条平行线间等面积的知识,因此我选择这道题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师:对于自选题2,大家没有正面求解点C的坐标,而是将其进行了转化,但是我们本课研究的重点是通过设点的坐标突破试题难点,所以你们有没有什幺方法可以直接求出点C的坐标呢?

生10:本题的已知直线是y=-(1/2)x,在这条直线上有一点M,我们可以设点M的坐标为(-2m,m). 由于CM的长度为8,所以点C的坐标可以表示为(-2m,m+8). 又点C在双曲线y=(-18/x)上,所以可以得到方程-2m·(m+8)=-18.

4. 环节4:交流感想,提升元认知能力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展示了自己选择的试题,大家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解题的尝试. 在解题过程中,你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且通过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本课的研究过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11:准备自选题1的同学在寻找例题的时候具有明确的目标,使我们能够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论证.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加熟练地进行已知线段与坐标之间的相互转化.

生12:准备自选题2的同学关注到了我们学习中的困难. 解决自选题2能让我们将学习中的困惑转变为学习的经验,并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消除大家学习中的知识盲点.

教学反思

1. 在本课例中,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有目标地选择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这正是元认知系统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怎样对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学生根据研究目标主动确定例题,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这体现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把控.

2. 元认知系统要求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即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本次教学实录中,学生能主动对例题进行研讨,且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发散思维.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调节,这能增加他们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当学生在思维上出现瓶颈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的困难进行解题探讨,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这也体现了元认知系统中的监控和调节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发现思维的困惑点,找到出现思维困惑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困惑的办法.

总之,元认知系统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主体在认知活动中能够确定目标,并对认知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实践和尝试,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提升元认知能力,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作者简介:任春晓(1970—),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