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贻

十数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王奎强君临写的冯承素本《兰亭序》和一幅端雅的小楷,使我为之感动而自愧弗如。它的精彩,自然地把我们拉在一起,结为忘年之交。此后十数年来,多有切磋书艺,品评讨论之乐。

奎强君一进入书法圈内,即显示出他的才华和识见。他在继承传统书艺方面,是以《荐季直表》、《平复帖》、《兰亭序》三帖为鹄的。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基本功的淬炼、笔法的精到、临摹碑帖对继承传统之重要意义,视为学书的不二法门。他深知未能举步,便思奋飞,纵然天赋独厚,倘企图一试笔墨,必瑕疵立见,而不败意者几希。或谓用笔结体,不过技术层面的表现,过份精到,不免伤乎雕琢,其实殊不尽然。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其奥妙与精微,恰是体现在笔法上的“穷变化于毫端”,即毛笔在纸上运动的过程所留驻的墨痕,即心迹的表现;而心迹的表现,又是为心性所支配,情性所至,往往会在笔迹的流露中显现出来。因而,在笔法的通彻了悟之后,他同时注重的是涵泳气质,敦品励学,所谓字外功,在他这里就不仅是指对待传统文化之一端,“先道德而后文章,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心性涵养,其于书法的相互作用,可不言而喻。奎强君深明此理并能以此来修养情志。

综观奎强之书,其风格的主要表现,是温文尔雅,蕴含丰厚。其审美取向,除上述《三帖》以外,傍及倪元璐而心仪黄道周,独于傅青主、王觉斯不甚关注。倘若按今人的议论,两家比作当时之所谓“流行书风”的话,他认为就不如溯本追源多在“二王”上下些功夫,然后锤炼自己的风格。从他发表的作品来看,都能看到这种意识的强化。无论大字楹联、行草条幅,特别是小品手札之属,无不有一种爽爽然,明净雅逸的书卷气。书贵神采,而拒平庸,高层次的审美取向,是奎强自我认定而始终贯一并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到1999年七届全国展获奖作品,是一幅八尺条幅,用笔结体章法取法《圣教序》,极其规整而又率真洒脱。2002年“首届兰亭奖”入展作品,极其精采,应当说是他学习二王而又不被二王所囿,已具自己显明风格的展示,友朋谓其格调高古,有魏晋风范盖非虚誉也。难怪有位在京名家见此作品深受感动,而为之推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