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要:随着“互联网+”从概念上升为行动,农业科技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促进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文章以“互联网+”时代对家庭农场的促进作用,分析了“互联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意义,指出当前家庭农场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互联网+”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科技;家庭农场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传播技术与知识,其影响领域不仅仅是整个农业生产链,同时也包括农民及从事农业工作人员,使得他们对知识与技术的认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信息网络化给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生机,也给农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农场的科技应用转型

(一)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过去由于地域的局限性,限制了农业科研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大多数农业科技适用范围有限,得不到有效传播与利用,阻碍了科研道路的延伸,同时也造成了技术资源的浪费。农业技术得不到发展,技术的创新更无从说起,所以互联网创造的信息网络化给农业科技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互联网将各类农业信息上传到网络平台,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和组织,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查看到想要获取的信息。互联网在赋予了草根民众利益表达和权益诉求的能力的同时,将农业产业的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使每个部门都能够获取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与信息。农业科技需求的增加,活跃了农业科技市场,农业科研工作开始庞大,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参与进来,使得农业科研力量随之扩大。

(二)增强数据信息在农业领域的作用

传统农业的作业模式是在信息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利用固有的资源和经验之谈管理土地,这种对土地信息的盲目性认识,毫无计划的作业模式,限制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是引导人们学会对各类数据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及利用。信息化的科学分析和处理方法将淘汰过去的经验推测和主观决策。科学观念和知识输出对人们思维产生的影响将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开始转变标志着农业产业升级优化的开始。数据信息的瞬息万变,让农民不再停滞于眼前,而是看向更远的地方,一个复杂多样的动态世界。

(三)促使农民作业及科研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

过去农业的发展状态缓慢,基于传统因素的长期性和持久性特点,农民作业形式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长期停留在使用简单农具基础上的个体和集体劳动力作业形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得到提升,而互联网通过将农业信息的网络化,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信息的无处不在,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农民能够方便自由的了解到想要知道的农业科技资讯。信息的渗透使得农民开始尝试并学会使用先进技术,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以往的单纯劳动力作业方式。同时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也给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天地,科研工作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局域性需求,而是庞大信息下的复杂的系统性需求。所以农业科研人员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势,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源,并且不断积累各方面知识,充实自己。信息的变化更新,要求科研人员能够对变化的农业科技讯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使得科研人员将对事物的思考转移到工作中。他们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和知识整理,将对知识的查找和数据分析通过网络来解决。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使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科研对象进行数据化分析和理论性研究过程中,从而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二、当前家庭农场在农业科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和技术人才缺乏

互联网的信息网络化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需要有懂得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专业人才和熟悉农业熟练使用机械的技术人才。而在农村就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下的农民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所以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现在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大多不熟悉也不会使用互联网,所以他们想聘请互联网人才到农场工作,而农村懂互联网的人才不多且大多不会选择放弃有保障和福利的工作来到农场,更何况其他农业高校的毕业生。互联网人才的缺乏,使得互联网在家庭农场的传播也受到了严重阻碍。其次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也存在很多盲区,由于农民不懂农业技术的运作机理,很难从根本上认识和使用农用机械。

(二)互联网的科技服务范围有限

互联网的信息网络化,是对各类信息的存储与更新,利于人们的搜集,获取与使用。农民在对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和获取,到技术的运用和服务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而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低,农民解决需求的途径有限。农民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是制约家庭农场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家庭农场位于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互联网的使用与推广有所限制,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互联网在家庭农场科技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目前拥有互联网设施的家庭农场屈指可数,缺少互联网这一中间介质的服务平台,家庭农场的科技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家庭农场的经济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技术信息与土地适用需求不对称

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较小,在选择适合土地条件作业的农业技术时,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家庭农场的主体经营者大都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不会对这些农业技术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不会分辨技术运用和各类技术信息方面的差异。针对农业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机理,农民想要了解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找到的技术数据信息,内容多而复杂,很难对号入座。而且大多数信息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主次不分,内容挖掘不深入,这对互联网认识不多的农民来说,不仅找不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更消磨了他们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信心。同时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化对相关农业机械的宣传和实验并不多,农民对机械化没有足够的认识,影响农业科技传播。

(四)技术投入资金不足

在农场经济的运转过程中,农户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雇佣劳动力,获取市场销售及收购信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输出。而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农户的大部分资金通常会投入到农场的必要需求,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于规模较小的普通家庭农场,他们的收入来源单一,很难留下积蓄。所以农场的发展就离不开融资,而农户的融资渠道也有所限制。除了向亲戚熟人借款,就是通过各个金融机构贷款,而农民的交际范围也大都是农民,能借到的金额有限,无法满足农场发展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出于对家庭农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自然灾害风险及农民道德诚信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家庭农场的贷款常常会选择避而远之的态度,大多不愿意给他们贷款。所以融资这一重要程序受到制约,阻碍了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

三、“互联网+农业科技”模式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路径

互联网是推进家庭农场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催化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加快家庭农场科技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把重心放在对互联网信息咨询、互联网金融、技术培训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投入。

(一)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设立线上技术培训平台

家庭农场的科技发展,需要经营者自身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准确认知。而大多数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与工作人员,在技术学习与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知识空白,这对整体提高家庭农场的技术水平造成了不利影响。“互联网+”衍生的各类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技术培训平台,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并受到广泛认可。这种线上培训平台能够给家庭农场提供各类技术信息与操作方法,有效解决了当前大部分农业领域存在的科技难题。在推进家庭农场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使用过程中,线上技术培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第一、时间自由,灵活。家庭农场的工作者大多是农民,农民的工作时间不固定,较随性,农忙前后空闲时间较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在什幺时间段什幺地点上网学习和了解互联网知识与技术信息,还可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第二、资源透明,选择自由。在线学习的资源丰富,透明公开,农民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想要学习的类别和相关技能。第三、资源广,质量高。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等各项技术,在线培训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知名学者或优秀的技术人员。他们发布的资料文件和视频讲解,会根据学习者需求反馈更新内容,且讲解和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时,能够通过应用各类多媒体技术向学习群体深刻形象的展示。

(二)完善家庭农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斌在今年的两会上,针对“互联网+”战略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网络覆盖到位。“互联网+”促进家庭农场科技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促进家庭农场互联网设施的建设。媒介不但深嵌于社会结构之中,而且以其特有的信息传播和渗透能力,重新建构了我们的社会,并使之形成了与传统社会异质的媒介化社会或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互联网的支持,信息网络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家庭农场的发展范围大多在农村,在农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很难筹集足够的资金支持建设,而大多数企业也不愿意到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其次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很难达到共识,且对具有公共属性的互联网设施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家庭农场的建设。所以,在推进家庭农场的互联网设施建设中,政府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对家庭农场建设的投资,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为家庭农场科技发展打好互联网基础。其次,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互联网价值的认识不够,如果互联网设施的使用收费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就很难达到开始建设的目的。所以互联网使用收费需要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适度调整价格,控制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以内,从而鼓励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促进家庭农场的信息网络化水平。

(三)通过互联网为家庭农场建立信息咨询平台

解决家庭农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推进科技渗透工作的前提。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多,给互联网上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带来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站真正发挥的作用是否实际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国在1996年就开始注意到发展农业信息网络研究系统,并于1997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一些农业信息网。最近几年,农业信息网站得到迅速发展,风起云涌,网站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大大小小的网站层出不穷。但由于消费市场、技术市场和经营市场所限,大部分网站规模很小,资金不足,且多为重复经营。因此,很少有网站能长久生存。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站数量虽多,但是真正对农业发展发挥作用的却不多。大多数信息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多而杂,主次不分,内容挖掘不深入,这对互联网认识不多的农民来说,不仅找不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更消磨了他们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信心。所以加强信息网站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实时性。现在的信息网站基本上都有咨询窗口,但是大多数咨询得不到回应或者回应很慢,且他们提供的咨询服务内容单一,大多数是以利益为出发口,与网站研发的相关产品为主要内容。这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大相径庭。所以给农民创造一个信息更宽广更具时效的咨询平台,很有必要。这一信息平台专为咨询服务而设,主要目的就是给农民和农业相关组织提供各类资源分析和技术问题解答。这样的信息咨询平台需要政府的政策帮助和农业相关优秀人才的加盟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才能得以运转。在农民的思想观念上,信息的有效传递,会大大降低技术推进过程中的困难程度,从而打开家庭农场科技发展的大门。

(四)通过互联网为家庭农场建立融资平台

“互联网+”引领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快速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形式单一程序复杂的传统金融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相对于传统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这一为广大需求群体所看好的融资平台,体现了多方面的便利,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优点。第一、形式简单,运转灵活。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自动完成对资金需求方的信息甄别与匹配,需求者只需按照平台指示输入相关信息就能完成传统金融手续复杂的审核工作。其次,相比于传统金融设立多个银行分支,雇佣大量工作人员的经营方式,互联网金融利用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和手工操作程序。同时互联网金融能够给需求群体提供二十四小时全方位服务,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二、简易程序,高效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办理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自动接收处理功能,完成信息的录入与输出。办理者不需要排队等候,速度快,省时又省力。除此以外,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性特点可以帮助办理者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合适的金融平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第三、服务范围广,实时评估。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需求群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业务办理,直接又可靠。其次,互联网金融能够利用网络的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实时关注和了解办理者的不同需求,评估对方的资信状况,这对自身存在风险性的家庭农场而言,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优势在于通过大数据搜集及大数据处理,交易成本较低,能对家庭农场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能对家庭农场使用贷款情况进行监控,进而为家庭农场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章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N].经济日报,2006-07-23.

[2]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采用行为研究:国外进展与国内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

[3]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

[4]王孝莹,朱红祥.“互联网+”背景下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6(09).

[5]王全权,陈相雨.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J].江海学刊,2013(04).

[6]王全权,卫欣.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青年记者,2018(03).

[7] 陈相雨、王丹.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J].阅江学刊,2015(02).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