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刘亚娟 峻锋

2014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特别针对改善农村牧区环境,加强地区基础建设,逐步在各地区推进农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从政策层面给予农牧区支持,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先行准备。因此,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在自治区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内蒙古“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问题及首要任务。

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尚不足,贫困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被逐渐侵害,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地缘政治影响及社会的不稳定等因素,使农牧民生活相对艰难。如何实现稳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面临的极大挑战,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来说,在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31个省份及直辖市处于中游,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还有一定差距;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差距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逐渐拉大;就内蒙古自治区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牧民收入,社会不公平环境中民生问题日渐凸显;就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内部来说,各个地区因地理位置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全国中游水平

200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在全国中等水平,近十几年来,排名情况变化不大。种植或畜牧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即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很大部分,而收入一直以来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增收存在一定壁垒,这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的构成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且差距呈波动式的变化趋势

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来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我区政府部门以及农牧民自身在减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从结果来看,近十几年来我区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呈波动性的变化趋势,引起这样的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

(三)各盟市之间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

发达地区,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区的农牧民收入与欠发达地区兴安盟地区农牧民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会使各盟市之间的农牧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四) 各盟市内部农牧民收入存在区域性差异

经实地调研结果发现,不仅内蒙古各盟市之间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各盟市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例如,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牛羊肉输出基地,具有相当的品牌效应。而就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来说,差距比较明显。调研团队从呼和浩特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走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各主要旗县,主要发现如下:

1.盟市内部农牧民收入差距主要受到地区条件影响

地区条件差异性成为影响不同地区农牧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如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草场丰富茂盛,收入来源不仅可依靠销售牛羊肉,也可以依靠卖草,年收入可观,家庭财产性收入平均可达百万。因此,相对于锡林郭勒盟的西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收入水平更高,差距明显。

2.基础设施不完备,现代化技术支持不足

地区发展的滞后性与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具有密切联系。经走访发现,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交通、通信、信息接收甚至生活必须的安全保障仍存在一定问题。与当地农牧民增收密切联系的现代化技术主要是物流层面的相关技术,牛羊肉销往外地首先要求冷链技术的完备,而大部分地区冷链管理仍存在问题,大量牛羊肉无法外销,影响农牧民进一步增收。

3.文化差异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化

农牧民因民族的差异性导致文化理念也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入水平。经走访发现,大部分蒙古族的农牧民怀有游牧情结,很少储蓄,生活比较随性。销售产品时容易被骗,导致收入微薄。

4.中间商压榨利润,生产者收入微薄

由于缺乏信息化的销售渠道,部分农牧民仍然依靠中间商收货的方式销售牛羊,这种方式不仅被动,而且要价困难,中间商赚取过多利润,农牧民入不敷出。

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市场方面

1. 向信息化生产方式转变

收入水平的落后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与圈养的牛羊不同,牧区放牧所产的牛羊肉更加绿色、健康并且风味独特。但是,大部分牧民会通过上一年的售卖价格与数量确定今年的饲养数量,中间商对牛羊价格的强力打压,对市场情况不甚了解会造成牧民的被动,收入难以提高,牛羊数量过多不仅会增加牧民成本,还会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因此,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农牧民增收的最大壁垒,生产方式实现信息化,降低中间商在农牧民与消费者中间的作用,可以实现农牧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2. 向精细化养殖及加工方式转变

目前牧区售卖的牛羊肉基本不涉及精细加工,通常是粗加工后销往外地。因规定活羊不能进行跨区售卖,因此目标客户是全国范围的话,精细加工对牛羊肉的售卖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物流业也随之兴起,发展迅猛。近几年开展了针对生鲜产品的运输服务,牛羊肉的跨区售卖也可以逐步实现。精细化加工是指将整头牛羊进一步分解,不同部分差别化定价,同时也可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3. 向可视化销售模式转变

针对产业链逐个环节的优化提升,方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愿望。生产与加工环节之后,销售模式也不容忽视。在北京的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超市,许多消费者喜欢拿着挑选好的生肉去溯源机器上刷一下,看看这块肉的屠宰、出厂时间等信息。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知情权”,这就是产品追溯系统。产品追溯系统实现并不困难,已有的成型技术将实体产品转变为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以及服务器中,消费者需要调用时即可看到,对肉的品质更加放心,销售模式也会得到认可。

(二)政策方面

1.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平衡教育投入分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的主要途径。吴愈晓(2013)通过计量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子女获取升学机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得出教育不平等趋势逐渐扩大的结论。改革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演变,不仅要讨论阶层不平等,还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因此,平衡教育资源投入,重点在于重新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定期交换学习等。

2. 完善农牧区通讯平台

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一定要以符合时代要求为前提。自 2007 年以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牧区 “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用于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资达4500多万元。已经建成了自治区级农牧业数据中心、各盟市农牧信息网站、各盟市和绝大多数旗县农牧业局域网系统、71个旗县信息网络平台、282个乡镇苏木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站。特别是 2012 年以来,获取了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并通过农畜产品监测预警平台建设、“12316”农牧信息服务热线改进和完备、农牧业信息网升级改造、数据库建设、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农业资源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农牧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我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体系建立逐渐完备,定期对农牧民进行必要培训,利用便捷通讯平台,促进传统行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3. 鼓励小型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

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时代,重新整合资源、分配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3年以来,按照理性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原则,农村信用合作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以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运作的初始状态,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内外部环境。这一轮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初具成效。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目标不明确,产权结构复杂化、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化、管理系统无序化、改革模式简单化等问题凸显,亟待完善。鼓励小型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重新整合有效资源,采用股份制,明晰产权,加强政府监督,真正做到缓解农牧民燃眉之急。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