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鸣 梁典

摘要: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产业经济与空间结构都处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创意产业随之迅速崛起。文章通过研究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相关基本概念、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作用机制及相关各学科对创意园区的研究成果,并以湖南省株洲醴陵市为研究实例,详细了解醴陵当地产业发展先驱对中国陶瓷谷的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分配,以及对创意陶瓷产业进行空间组织。发现创意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基于本地具有深度文化背景和技术背景的优势产业发展才更具有挖掘价值;其次创新产业空间功能布局要遵从基本功能区块组织和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环节布置;不仅要注重产业输出还要适度增加环境投入,更要增加创新交流机会提高产出效率。总结了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对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空间结构组织;醴陵陶瓷谷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现如今全球经济已迈入以知识竞争为核心的时代,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国内学者吴云梦汝、陈波(2018)认为在创意产业以集聚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服务业转变,城市的功能空间也在从单一的延伸向多元的复合转型,从而推动了创意产业园区在城市中的发展。许多国外学者也对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和组织进行了深度探讨,司各特(Scott,2005)他认为在不同创意产业区之间搭建相互交流的网络体系,实现生产链条的互补,相互依赖共同组建地方化生产网络,在这种产业综合体内实现学习与创新效应的“创意场域”(creative filed),包括多个层面,如创新情景、学习型区域、区域创新体系。兰德瑞认为(Landry,2000) 创意产业聚集园区的形成需要以城市“软环境”和“硬设施”的前提条件,为思想交流和发明创造提供便利。该网络能力需要一个具有高度信任且强大的、具有原则性的、但不限于契约形式的灵活的组织运作;二者都强调了创意产业园区需要有一个灵活的强组织能力的体系。那幺,如何在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组织,是本文重探索的内容。期望能对未来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和空间结构研究方面提供新思路,对其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借鉴。

一、对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园区的解读

(一)创意产业的认知

20世纪90年代末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并在同年11月英国媒体文化体育部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这个名词才被正式提出。综合已有对其概念的定义描述,本文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可总结为:创意产业是基于人的创造才华,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应用,保障知识产权在交易中的地位,为社会生活提供文化体验的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创意产业因其本身带有的低资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特点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主力逐渐向创意经济靠拢。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的经济形态需要由工业经济向创意经济、信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损耗高、浪费严重的粗放型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经济依靠资源由生态、环境等自然性资源向知识、技术、文化等可再生资源转变。创意产业既通过创意、技术与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改变和革新了传统产业的高污染、高损耗的弱点,又由于创意产业在进行技术提升时因为需要运用到研发设计,增强了城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升了城市服务水平。

(二)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

20世纪初,Marshall(1920)等人就开始关注聚集效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学者王缉慈(2005)提出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本地人的创造力和本地独特的发展环境,呈现地方集聚的特征。而且曾鹏(2007)认为城市创新空间的区位选择与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综合中西方学者对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创意产业园区往往空间选择上趋向于三个特点:工作空间小型精致并具有创意个性;工作氛围自由轻松拘束性小;园区内的周边服务功能设置灵活多样。

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建设也有着一定影响。作为一种智慧型经济产业聚集区,其本身在物质空间上可以让城市在紧张的经济增长中同样释放出一种由创新科技带来的新鲜活力。由于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对城市各功能区之间高度的依靠需求,让城市在交通设计上更加快捷便利。创新人才对生活和就业环境的高要求,也促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愈加注重在存量规划中逐步提高物质环境空间品质,例如增加优质的城市绿化环境、创新个性的景观小品等,为创意产业园内的人才提供自然健康的工作环境,间接对周边城市绿化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和辐射。

二、醴陵陶瓷谷创意产业发展剖析

(一)醴陵市主导产业概况

湖南省醴陵市是一座山青水美,承东启西襟湘挹赣的湘东门户,其中以“花炮瓷都”扬名天下。从醴陵市的产业发展可知,醴陵三产产业结构整体上保持了“二三一”结构,并且二产、三产所占的比重在持续增加,一直在向良性的方向演变和优化。从醴陵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看,醴陵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因此要加快城市转型,就要加快三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找准三产中服务业的主力军,才能让醴陵市快速、稳定地过渡到“三、二、一”的结构,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从2012年政府统计的数据中,花炮制造业位居全市产业榜首,陶瓷制造业其次。市政府为保证陶瓷业的发展,于醴陵经济开发区内划定区块建设“醴陵。中国陶瓷谷”项目。为更快更好地发展醴陵地区的陶瓷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土地及物质空间基础。所以,醴陵陶瓷谷将以陶瓷产业为核心,发展陶瓷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以陶瓷产业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并建设创新产业园区。

(二)醴陵陶瓷谷产业链

通过对醴陵现有的陶瓷生产相关产业类型进行筛选,如图1所示,对于可能发展的产业机会进行大面积的筛查,最终将通过筛查地的陶瓷相关产业按照重要等级进行核心产业、辅助产业、前瞻产业的归类。首先,从区域战略的角度判定是否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联动,对醴陵当地的经济带动有重大作用;其次,综合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机遇、产业前景、资源优势、竞争态势进行产业发展潜力的可能性分析,即便该产业现状发展形势没有列居前几位,但因为当下发展机遇增多,有充分资源也是可以进行扶持的;最后,再分析该产业是否具有一定的集群能力,单一产业的发展能力薄弱,而具有集群能力的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能催生出更多上下游产业,让产业链所包含的要素更多,更稳固。通过重重选拔出来的产业作为备选行业,再根据一定的评价体系,按照比重筛选出着重发展的核心产业和作为次重目标的辅助产业并有意识孵化有潜力发展的前瞻产业。

筛选出陶瓷谷所适合发展的类型后根据其需要着重发展的核心产业,形成陶瓷片区发展产业关系链如图2所示,然后将其包含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进行更加细致地分类。其中上游产业包括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游产业包括工业陶瓷产业园、日用陶瓷产业园、艺术陶瓷产业园;下游产业包括汽车配件产业园、精密陶瓷科技产业园。不仅如此,对于其他相关服务类产业类型,在中国·陶瓷谷地建设中仍然要进行主次划分,其中包含前端服务业和后端服务业。前端服务业包括虚拟大学园、职教中心、专业图书馆、创意产业园、研发中心、孵化园、政务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等;后端服务业则包括会展中心、陶瓷艺术品交易中心、物流园、易碎品物流园等。

主次划分明确,各个产业的功能更加明晰同时又彼此依存,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牢靠的中国·陶瓷谷整体业组织。而中国·陶瓷谷创新产业园区的空间规划将根据如上分析的产业类型分配各类产业园区的空间位置,再依照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产业集群理论,合理安排各类空间的组织。

三、陶瓷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

(一)产业功能分布

中国陶瓷谷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类型首先是从创意产业园的基本要素构成上来考虑。首先,创意产业园的形成要具备三方面,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服务(Service)。在这里,技术指的是数字、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创意产业从创意的萌发因素,创意产业园区内良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支撑系统,集中体现技术密集的特点是创意发生的必然载体。在陶瓷谷内的高新陶瓷产业中心即为产业园内部的技术核心。大量以陶瓷生产为目的的高科技陶瓷产业园如艺术陶瓷产业园、新型陶瓷产业园、陶瓷创意村、研发中心等在此高度集聚。并且从整个陶瓷谷的方位来讲,既可以方便与配套产业中心发生联系,又能保证在北侧与西侧的优良自然环境下享受安静的研发氛围。

其次,提供强大的创新人才机制。在中国陶瓷谷内,承接北侧的高新陶瓷产业中心,在西南侧设立陶瓷研发中心。在这里提供足够的职教培养中心、团建基地、学校、双创基地等足够的创新环境来辅助醴陵陶瓷的技术研发。创新人才是园区的“主角”,他们的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设施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由灵活的工作氛围等。所以在本区域内部他们的各个小空间分布较为自由,并且设立了休闲主题公园,为创新人才的身心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最后,为生活在中国。陶瓷谷的居民提供来自创新机构的服务,对创新人才的服务和对创新产业的服务。首要考虑的是为了方便创新机构,在陶瓷谷配套服务产业中心设立了大量的金融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及交通枢纽等方便创新结构的融资与对外交流。这对创新产业来讲至关重要,既是吸收外界信息的窗口又是对外推广创新的平台,更是形成创新联系的必经之路。因此,将陶瓷配套产业服务中心设立在整个陶瓷谷的中间位置,也体现了它的多功能性,方便与任何创新要素相衔接。对创新人才的服务除了工作环境还有居住环境,在陶瓷谷的东南侧,设置配套生活片区,为居住在这里的人群提供高端居住环境如:高层住宅楼、图书馆、社区商业区、民宿群、休闲主题公园等住宅条件,让创新人才体会到高水平的居住服务。针对创新产业方面的服务,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陶瓷制造工厂与物流中心,方便产业本身所带来的生产价值、经济价值。

(二)产业空间组织

中国陶瓷谷的主导产业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创新产业先导模块、创新人才聚集模块、创新产业主体模块、创新环境优化模块。从分布量上讲,创新环境优化模块涉及空间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均匀地分布到陶瓷谷各个方位,这也侧面体现出了一点,就是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像是创新产业主题模块的空间分布聚集性十分突出,聚集在高新陶瓷产业中心和陶瓷制造物流中心两个区域,和其类似的就是创新人才模块和创新产业先导模块,涉及空间分布在与其工作地点相关的区域。

在创新服务类产业的空间组织方面,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良好的创新网络关系需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四方良性循环的创新服务体系,其中以科技中介为核心,为陶瓷产业提供产业服务支持。在陶瓷谷内建立了大量科技中介功能的传媒中心、政服中心、会展中心;以行政为主的政治服务中心;以企业为主的双创企业孵化基地;以科研为主的陶瓷艺术品与鉴赏中心。并且同时配套以会展中心进行对外宣传和贸易往来平台。这些创新服务类产业空间在分布上较为集中,在地理位置上以高新陶瓷产业中心和陶瓷研发中心为主。让服务类产业与研发类产业从地理位置上尽量靠近,并成为产业研发与产业贸易之间沟通的枢纽,方便二者之间的联系,巩固整个创新网络链条。

在产业创意环境营造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内部各个功能区的交往空间的打造十分重要。它发挥着协调配套的作用,既与新产业空间的空间结构有关同时业余内部的相对区位关系有关,更与内部交通网络格局有关。顺畅高效的内部交通网络不仅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秩序和景观,也强化了不同功能区块的联系,空间网络与轴线就是衡量空间联系程度最直观的指标。对中国·陶瓷谷而言,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环境生产力也越来越重要。优良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产业清洁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以吸引对环境有较高偏好的高技术企业,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对陶瓷谷的聚集,从而推动新产业空间的不断发展。因此,塑造优美舒适开阔的空间环境同样是对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的优化基本需求。

四、结论及建议

创意产业是在城市的传统产业衰退、生活品质不佳、城市经济受到严峻挑战的变动时期出现的产物。首先,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意产业带来的新鲜血液后,增加了多元性、融合性、创新性等,也积极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人文气息和社会经济。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一种发展策略。其次,创意产业使城市从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转向注重以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所以创意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从而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最后,创意产业的兴起还促进了城市形象的塑造,注重价值的挖掘、开拓,创业与生活的融合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创新活力的激发。

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创意产业经济的活力、类型和程度。整合相关产业,培养创新人才创业环境,实现了与科研教育产业的有效对接;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创客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科研孵化基地等多种载体,形成多样化的人才聚集地。

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结构规划上需要考虑的关键点,一是要对园区的区位特色、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充分分析,总结园区的特点打造更具有地标性的个性化的创意产业园区,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独特化的定位。二是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具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最大限度整合并共享资源,形成自主的创新能力和链条网络,并将产业与餐饮、娱乐和培训等行业结合,发挥内部的最大潜力。三是完善配套功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产业发展类型进行选择,与周边的配套产业形成互动。四是打造园区内部特色的同时也要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对于外部的空间设计也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的个性和独特的需求,如产业特征、生活观念、创意人群等因素影响,提高外部创意空间的体验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朱良.杭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3]方缤霞.城市视角下的创意化空间探索[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09.

[4]毕秀晶.浅析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J].华商,2008(02):8+25.

[5]陈伟雄,张华荣.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03):30-34.

[6]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11):1851-1856.

[7]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9]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R].2007.

[10]徐彦武,胡俊成.战略、机制和产业——南京市加快构建创意城市的发展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04):46-53.

[11]王慧敏.创意城市的创新理念、模式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0(11):4-12.

[12]武瑶.新时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及存在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4):60-61.

(作者单位:亓鸣,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梁典,齐齐哈尔市建设工程质量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