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瑞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同时指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也将全面实现。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各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激发地方经济活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辅助作用愈加明显,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高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并且在智力、科研、技术等多方面提供了无偿服务与支持,这一举措为地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基于此,文章主要以甘肃省陇中地区为例,围绕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采取的有效策略展开全面论述,旨在强调地方高校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策略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以来,甘肃省陇中地区逐步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不仅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夙梦,而且地方人均GDP持续稳步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 “宝兰高铁”的开通,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新时代,给予大能源的输送提供了交通保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地高校的大力扶持,高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与智慧软实力,为甘肃省陇中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智力与人才援助。

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优质人力资源

甘肃境内,高校林立,其中比较着名的高等院校有: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中医药药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这些高校每年都为甘肃地区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型人才。对甘肃省陇中地区来说,过去经济的发展进程比较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缺少一些优质的人力资源,应届与往届高校毕业生为了获得更加优越的生活、工作与薪酬待遇条件,往往将就业地点选择在经济发达的沿海或者国内的一线城市,以至于陇中地区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匮乏现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的背景下,甘肃省内的部分高校出于对振兴地方经济的考虑,除了给一些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就业保障之外,还加紧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旨在为甘肃陇中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这一举措推行之后,甘肃陇中、定西一带的地方经济开始逐步复苏。比如:定西市是我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与薯制加工基地。自从甘肃境内各高校向该领域输送大批量的科研型、技术型人才之后,定西市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水平快速提升,目前,该地区马铃薯的年产量已经达到500万吨以上,这就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产学研基地的建立为区域输送专攻型人才

地方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些地方龙头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而这些企业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开招聘对口专业的大学生,以扩充企业内部的人才队伍。但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实践工作经验,甚至有的学生只会一些理论知识,个人实践能力薄弱。针对这种现象,各大企业与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的方式,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攻型人才。比如:甘肃陇中地区的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与甘肃地区部分知名高校的合作,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这些企业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个人优势,为其量身订制了一套中短期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这种方法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专攻型人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态势。

(三)高校发展解决了就业难题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同时也缓解了当地劳动就业市场的压力。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类型也更加丰富。比如:餐饮经济、娱乐经济、文化经济等,这些经济实体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多样化经济实体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社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时,社会失业率将明显下降。另外,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和完善部分基础设施,这就需要购置大量的基建材料,聘用大量的基建工人,这也等同于给地方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科研成果的产出量明显增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才能逐步加快。而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时,科技研究成果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支持要素。因此,各地区的部门机构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实施了有力的保护措施,旨在推进科研成果的研发进度,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尤其对本地区的中药材种植一些拥有国内重点学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来说,其科研成果所体现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加明显,如果这一类科研成果的产出量能够快速增加,那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会迎头赶上。

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全方位的广泛支持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单纯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需要地方政府及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才能体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但是,就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来看,于政府层面,并未形成一个激发高校主观能动性,带动高校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总体纲要,这种没有权威性机构的支持所构建的服务体系,其生命力也会随之减弱。于社会层面,由于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其就业与服务地区直接选择了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这就使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储备库衔接不上。比如:甘肃陇中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期,这一时期恰恰需要更多科学技术的注入,而甘肃地区针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问题,并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就给使得大量的高校人才外流,在这种情况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与社会扶持力度薄弱,或者相关的扶持政策与机制很难在实践当中推广执行,这都牵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进程。

(二)服务意识淡薄

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要薪水、要报酬、要待遇、要补贴”的不良现象,高校在向亟需专业型人才的领域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服务时,往往将学校得益摆在首位,却忽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带动下,一些具有特殊才华与卓越潜质的人才也会出现思想动摇的情形。另外,一些高校为了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招徕更多的生源,在建校之初便开始效仿其他985、211等重点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理念,但是,由于学校的硬件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服务意识不强,以至于出现了专业定位错误、发展方向错误、学科建设混乱的现象,这就给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三)专业同化现象严重

所谓专业同化,主要是指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常常“照猫画虎”,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管理成果,这种专业同化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会削弱自身的社会价值。比如:甘肃陇中地区,近年来地方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工业、农业等基础经济领域,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一些地方大型企业为了更多的优质人才,与当地一些知名的高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高等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往往“临时抱佛脚”,设置了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以吸引大型企业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做法不仅给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并且,在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所发挥辅助作用也逐步弱化。

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产学研实训基地

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各高校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为主抓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其中,产学研实训基地的建立成果斐然。比如甘肃农业大学于2019年5月揭牌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并大力实施 “品质农业”科技引领、“美丽乡村”创新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大工程16项行动,同时,结合甘肃境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在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中干旱区等重点区域建立了专家院所30个,覆盖了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并依托于5个省部级培训基地,采取“人才+产业”“人才+基地”等形式,累计培训全省乡村农业人才30万人次。这一举措的实施,给甘肃陇中地区这一丝绸古道关陇咽喉的农业振兴与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实训基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摇篮。顾名思义,产学研基地即是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研发、生产、贸易、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在基地当中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有高端的实训人才,有关联地方经济的实体产业。学生通过在产学研基地的培训与锻炼,进一步增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进而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潜质与能量。第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就业方向。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实践工作经验,以至于在进入工作角色以后,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进而容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当中被淘汰出局。而通过在产学研基地的历练,基地负责人或者具有资深经验与阅历的专家教授将直接指引出一条正确的就业之路,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能够少走弯路。第三,在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产学研基地的辅助作用表现尤为明显,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产学研基地所开展的科研攻关项目恰恰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密切关联,如果科研攻关成果显着,那幺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给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产学研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并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经济领域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二)助力新产业的开发

科技创造世界,科技助推经济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都应当归功于科技进步,正因为各行各业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基于这一思想,地方政府应当大力推广“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政策,并通过与各高校的精诚协作,向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这一点在甘肃省陇中地区的定西市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定西市的一个小乡村,盛产一种艾草,当地人都习惯性称之为蒿子。而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发现了艾草这种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为此,这名“90后”小伙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宣传的方式,推广当地的这一“特产”。而他的这一行为却引来众多观众的驻足,外地的一些客商蜂拥而至,并大批量采购当地的艾草。当村民发现了这一商机之后,也开始建立艾草产供销基地,随着艾草产业的兴起,小乡村在定西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并且在艾草产业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当地村民也看出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曙光。

从案例当中可以看出,身为大学生的“90后”“村官”正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老百姓眼中的“废品”变为“宝贝”,正是这种质的转变,才给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过程中,应当渗透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逐步摸索出来一套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科技素养的方法,进而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针对性的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深入工厂、田间地头或者各个经济领域,来汲取和借鉴更多宝贵的实践经验,用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头脑,然后,瞄准一个专攻的方向进行深入系统钻研。通过反复锤炼,既可以增强自身的科学意识,同时,也能够研发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三)基于地方产业优势,转换经济运作思路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或者一些特色物产,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山区、高原地区,土特产品的数量更是惊人。但是,由于过去交通闭塞,人们出行不便,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通道也严重受阻,在这种情况之下,个别地区的土特产品只能面临着滞销的局面,甚至到最后变得一文不值。而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日渐转好,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这就给当地的一些特色物产资源提供了更多流通的机会。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该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曾被外界一度认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正是这种干旱的自然气候,使得耐旱耐寒的马铃薯成为当地的“宠儿”,也被认定为数不多的能够适应定西自然生态条件的农作物。最初,马铃薯只作温饱之用,当地人常以马铃薯作为餐桌主食,但是,随着高校人才资源的注入,发现了马铃薯具有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发展潜力,如今,定西地区的马铃薯已经从“温饱薯”过渡到“致富薯、小康薯”,在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带动和引领下,定西市在马铃薯种植、育种、储存、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均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走出了一条依靠马铃薯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可以将当地的一些优势产业或者独具特色的物产资源纳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并通过深入实际、调查走访、亲身实践等方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寻求各种商机。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应当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依托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产资源为学生创建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比如当地农牧产业发达,高校可以专门指派学生前往各大企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法,能够从中发现更多的商机,进而为壮大农牧产业规模献计献策。第二,当地政府可以高校当中征集一些打造当地物产资源品牌的建议,然后编制一套科学完备的可行性报告,并在报告当中载入特色产业的建设思路、特色物产资源的开发思路、完善产业链条的主导思路等,在对报告内容进行研讨时,可以邀请建设性意见的提出者到场,同与会人员就如何推广和实施新项目、新产业达成共识,这对地方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三,联合高校学生共同开发产业项目,在一个新产业项目筹备之时,由于缺少项目建设与实施经验,以至于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无法付诸实践,这就给项目的后期筹备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筹备小组应当协同高校学生,一同参与新项目的实施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一些整改意见或者建设性观点,以进一步增强项目的可行性。

(四)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国内知名高校大多分布在一、二线等大城市,而一些三、四线小城市的高校,在综合竞争力、硬件配备率、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尤其对甘肃陇中来说,其周边地区的重点高校数量凤毛麟角,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依赖于这些高校的帮扶,其效果也会差强人意。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当周全考虑、周密部署、统一组织、科学规划,并充分发挥甘肃地区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产业扶持机制,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比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下,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可以和高校之间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交流机制,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的技术性岗位、管理岗位、业务岗位进行盘点,以确定这些岗位是否缺少专业型人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拟定人才需求计划,当计划确定以后,与高校领导达成共识,以完成人才输送流程。这种由政府进行干预的方法,能够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满足各大企业人才需求。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高校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学识以及科学知识,来创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实体产业。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政府可以专业设立高校学生创业基金,对确需有资金需求的创业者,应当予以大力扶持。比如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想在IT产业做出一番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编制专项创业基金申请计划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扶持。当基金管理单位接收到学生的申请以后,需要对申请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并对产业项目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后期资金投入等内容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应当及时给学生颁发创业许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健全产业体系。

最后,鼓励高校学生参与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谋划,尤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刚刚步入社会以后,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工作经历,以至于在实际工作当中经常出现人为错误,进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高校学生在就业之前,积极去参加一些企业的对外专项研讨活动,并在活动当中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如果有好的创意、好的发展思路,应当第一时间分享出来,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并且,也可以给当地的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宝贵意见。

五、结语

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高校的鼎力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各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技术、人才支持,并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增强高校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式,来打造更多的新兴产业;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并协同高校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来创新当地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昱铭,牟晓丽.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2):21-22.

[2]胡铖,王琰.高校创新创业建设如何促进中小城市地方经济发展[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4):48-51.

[3]古红英.大力发展经济学科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9):35-37.

[4]杨慧,汪伟,许悦,杨凤敏.产学研合作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20):8-10.

[5]王小,徐力,王春莲,王少林.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0,36(02):119-121.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