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升级。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分析、管控的重要价值,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让以前财务信息化存在的数据收集、业务孤岛等问题有了新的解决路径,但与此同时,也诞生了数据安全等新问题。文章将从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入手,以财务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数据化转型中起到的价值、优势、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入手,展开初步探讨。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6-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6.000

1   研究背景

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指数字化转型、工业4.0等概念。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国内外不同企业、研究机构有不同的说法。麦肯锡在《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中提出,“数字化”应包括资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劳动力的数字化三个方面。华为云副总裁苏立清“数字化转型方法与实践”主题演讲中提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实现业务体验和业务效率的提升,以及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金蝶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中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化、智能化、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优化企业的生产及运营模式,实现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价值提升。国研中心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中定义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纵向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的数据壁垒,提高制造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体系。

可见,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实现制造业价值为目标,对传统行业进行重塑和贯通,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1.2   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现状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将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

根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显示,2020年,全国有已经实现“综合集成”的企业占31.1%,处于集成提升阶段(高级阶段)的企业占23.9%,这部分企业“实现了单项业务信息化基本全面覆盖,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集成基础上的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

7.2%的企业“在综合集成基础上实现了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模式创新,处于创新突破阶段(卓越阶段)。”另外,20.2%的企业“正初步将信息系统引入企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初级阶段)。”48.7%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阶段(中级阶段),这些企业正着力推进信息系统在进销存、财务、办公等单项业务环节的深化,并开始探索关键业务系统集成、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横向集成上,我国20%的制造业实现内部供应链全面集成管控。21.6%的制造企业在进销存环节实现全面集成管控,其他环节实现集成管控的企业比例均超过或接近50%。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纵向集成上,由于终端设备数字化、联网化水平不足,以及传统工业封闭技术体系和价值壁垒等原因的影响,我们设备设施联网水平普通偏低。2020年,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仅为48.7%、联网率42.6%。实现车间级制造执行层和企业级生产管理层之间数据双向互通的企业比例为22.9%,能纵向打通设备层、控制层、执行层、管理层实现数据全面贯通的企业比例仅为11.2%。

2022年,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指出:“将持续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和行业分中心建设。”2022年8月17日,工信部与财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聚焦制造业关键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通过试点形成一批“小快轻准”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1.3   财务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财务信息系统为基础,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推行网络财务,提供互联网环境下实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方式及各项功能,从而能进一步实现管理数据化,并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

初期成熟的ERP软件都是国外软件,更加适合大型企业和管理先进企业,而国内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管理不完善,并不具备上国外成熟ERP软件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国内ERP软件的逐步提升,大部分企业已经能适应ERP,甚至,国内的ERP因为更适合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已经在逐步替换SAP等老牌国外ERP系统。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财务系统的成熟,财务信息化系统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随着智能化、自动化、云端化的趋势,以及三大平台和ERP架构为支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应用,以及财务共享、发票区块链、财务机器人等新领域的探索也正在影响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1.4   其他

2022年3月,俄乌战争期间,ERP软件巨头Oracle和SAP相继发推表示制裁俄罗斯,暂停在俄罗斯的一切运营和服务。在此之前,苹果、Google等科技企业也已经对俄罗斯做出了相应的封锁行为。国外科技巨头的行为引发连锁反应,利好“国产化替代”,可能引发国内财务信息化软件格局的变更。

2   财务信息化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价值

2.1   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分析价值

“数据中台是一种强调资源整合、集中配置、能力沉淀、分步执行的运作机制。……而在管理会计领域,由于数据价值高且对经营决策意义重大,数据中台深化管理运营的效用明显。”(引自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白皮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前端需要对接多元化的系统、设备,为了方便终端数据的调用,接收终端数据、统一数据规范、归集并中转数据、最终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的数据中台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造业企业中,企业业务的数据价值,都体现在财务指标中。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风向标,企业的快速决策,降低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都需要通过财务指标来研判。而且财务指标的准确、及时反映需要前端大量的及时数据。前端汇聚的数据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越大,对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更大。可以说,财务数据承担了企业最重要的数据提纯加工、服务可视化和数据价值变现这几个核心功能。

因此,财务信息系统是成为企业数据中台首选。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系统作为数据中台,需要推动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从单纯的“信息处理和审核”转向“信息的分析和辅助决策”,转向预测、计划、控制等功能。实现制造业转型中“以数据驱动管理”的目标。

2.2   通过财务共享等模式实现管控价值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简称FSSC)是将不同国家、地点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SSC(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一些小型办事处,只需要一名财务人员或者兼职财务人员,将会计信息上传,具体的发票审核、凭证记账等流程由服务中心统一完成。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伴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对财务信息化的程度依赖极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当地机构无法享受一些税收优惠。但能很好地保证记账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在达到集团统一管控的目标下,还节约了系统和人工成本。

3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财务信息化的优势

3.1   传统制造业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1   系统孤岛,业财脱节

一些企业在上线财务信息化后,依然同步进行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俗称“两套账”。更甚者以手工账为准,手工账倒逼信息账。或者因为财务信息化进程的原因,使用了多套不同系统,系统之间没有对接,形成孤岛,造成业财脱节。

以某中小制造业为例,目前财务系统使用的是金蝶软件,旧账套使用的是用友NC,业务系统是自研,仓储物流与订单支付使用互联网电商系统,资金审批走手工账。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主要通过大量的手工转录,或者从这个系统导出,从那个系统导入,并没有形成真正业财一体的数据关联。财务如果要追溯历史业务数据,还需要切换系统查看,极大地增加了数据共享难度,同时加大了日常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员工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认可度。

3.1.2  一线人员为主,人工数据收集困难,企业部门协调性不足

制造业,尤其是装配型制造业,制造工序繁琐复杂、工艺精细、零件多、分批生产、工序内返修等特点,许多过程数据难以统计,导致财务信息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如工序内返修,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多计件,并不会特意登记,这部分数据少录漏录,直接影响车间成本的计算。

比如尤其是浙江地区常见的前店后厂式中小企业,仓库、车间的统计人员只有1-3名,车间与仓库中又没有网络和电脑,需要统计人员先登记手工账,等一天、甚至一周结束后再把手工账上交给统计或财务,让统计和财务自行录入。财务又多了一项信息录入或者核对的工作,导致财会人员工作效率不升反降。

另外,企业中也经常存在工作流程规定不明,员工在审批、报销等流程上较为随意,经常涂改等情况。比如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资金管理、审批管理、人员管理等某些方面规章制度不完善,为了与财务信息化流程相匹配,对销售、采购等实权部门进行,容易导致其他部门不配合的情绪。

3.1.3  对财务信息化缺少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缺少深度

由于存在1和2的情况,财务人员大多数时间用在核对日报表、核对月报表、核对资金票据、核对审批流程等种类繁多的日常事务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资金状况。不同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报表系统也不一样,

3.1.4  缺少高素质人才,财务数据作用小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外部团队,企业报表需求不同,统一定购的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不同企业财务的分析需求。企业内部缺少相关的数据处理人才,即要懂企业,又要懂数据,还要能开发。使收集上来的财务数据达不到期望值。

3.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优势

3.2.1云技术的发展减轻企业信息硬件负担

自2017年开始,国家为了鼓励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有效加快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

比如以往部署软件需要采购服务器,硬件服务器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不仅要配备专门的硬件管理人员,每年还需要支出一笔不小的正版软件费用。

现在利用云技术,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企业上云”,即租用服务器,将服务器的安装部署、安全防护都交给云平台厂商,按需付费,极大减少了硬件服务器、硬件运维、软件服务支出等硬性费用。而培训方面,也可以通过在线直播、线上培训视频等形式进行,不必请专人来现场。加上政策扶持,如浙江的“企业上云补贴”,鼓励企业拥抱数字化转型。降低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3.2.2 大数据技术+Web2.0共享理念,使数据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强化财务分析功能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报表模型更为成熟,通用的行业模型使数据分析能力更为强大,结合Web2.0的共享理念,网络上的数据报表越来越多,相关资料也越来越齐全,财会数据分析变得更加智能化、易用化。方便财会人员自行对企业信息化数据进行分析操作。

另外现在的信息化软件更加注重低代码、轻开发,打造既能面对大型跨国集团,也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差异化的开发平台。加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共享服务,降低了财务人员模拟成本、多维度分析财务数据的难度。

3.2.3    5G技术与html5技术的进步,摆脱传统客户端笨重的缺点

HTML5是一种构建Web内容的语言,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代标准。与之前语法的相比,html5增加了更多支持内容,使网页可以更加便捷地处理和交互多媒体内容。加上html5允许在客户端实现较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和多线程操作,使得智能表单、数据验证、查看图表等很多操作可以通过浏览器的方式进行。上一代财务信息化软件都需要安装服务器和客户端,而新一代更多使用h5技术,使轻量化客户端成为常态。5G更是加快传输,外出时用手机端也能查看部分数据和操作业务流程。使数据及时性得到了保障,打通财务数据传输不及时的堵点。

3.2.4   财务共享平台搭建实现财务远程管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文件传输效率,结合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成熟,使财务共享平台已经成为国内集团企业的选择。将企业的应收应付、总账、发票报销等业务都放在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能够提高效率、加强内控、降低成本,也能更好地达到财务数据共享和分析的效果。

3.2.5   物联网与互联网+,实现一线数据自动收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又称“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如红外、蓝牙、激光扫描、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简称RFID)、GPS、二维码等技术和装置来收集信息并接入网络。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制造业转型中的一线数据更容易被获取到。在传统制造业中,一线生产数据大多需要统计员、仓库管理员进行手工登记,之后交给财务录入。或者由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手工登记并自行录入,由财务审核。

而现在,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生产设施上的工作时长、产出数量、运维停工时间。以五金加工业为例,买卖合同中中大多使用数量为交易单位,但车间生产中往往只能统计重量。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截流数量和重量,还能记载当时的光热、更好地把握车间成本。

4   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新问题

4.1  数据安全风险增大

在数字化转型初始期,企业对数据安全知之甚少,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了解程度加深,对数据安全也越来越重视。

财务信息化的安全风险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方面,不同设备、不同软件、不同企业间的数据类型、接口规范、通信协议缺少统一标准,对接程序五花八门,存在被注入“脏数据”的风险;二是数据传输方面,工业数据实时性要求高、交互频繁,过程中可能引发数据泄露、监听、数据丢失、数据被破坏等多重安全隐患;三是数据存储方面,存在非法访问、窃取、篡改等风险。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业务与财务数据不断积累;四是数据处理方面,处理数据前不做风险评估、安全测试,会带来已隐藏的敏感信息二次暴露的风险,另外人工智能也可能带来深度伪造、数据污染等数据安全新风险。

4.2  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高

对于财会工作人员来说,其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工作的开展效果。随着数字化改革、制造业转型的深入,数据来源越来越多,不仅有人工录入的数据,也有机器直接传输的数据,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多,不仅有业务流的数据,也会有过程数据,参与提供数据的角色将越来越多元化、场景也越来越复杂化。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如果要更好地实现分析、预测、管控的效果,不仅要增强自身的财务功底,适应多变的政策方向,也要积极参与前端业务,理顺理清企业流程,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新技术的认知。

另外,财会信息网络安全机制、财会信息质量可靠性也将成为财务人员的新课题。

5   建议对策

5.1  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数据安全是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从技术与制度两个方面对财务信息化数据安全做出保障。

第一,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比如利用关键字识别和自动化分类分级标识,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工具,提高数据可利用率;利用加密、签名、认证、冗余、区块链机制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安全保护,防止传输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泄露、破坏等问题;建立加密存储机制,通过异地备份等手段,强化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二,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如建立数据备份、恢复与使用制度,通过定时建立数据副本保障数据可靠性;建立账号权限管理体系与多级数据使用规范,使访问数据的个人、设备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数据资源;建立信息系统运维审计机制,对数据流管理人员的维护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和监控审计,确保数据的正当使用和用户行为的可追溯。

5.2  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独一人或者集中一段时间能够推动完成,需要建立专门的团队,针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专门的实施与运营。除了对外积极引进具备计算机、财务技能的人才,对内部也要谋求复合型人员的发掘和培养。企业可以可以通过财务培训、计算机培训、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信息化岗位的完善性和全面性。也可以通过轮岗、线上线下培训等发现适合的人才。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财务信息化的价值与重要性将日益突显,数字化转型与财务信息化相辅相承,数字化转型用到的技术将解决传统财务信息化的难点与堵点,财务信息化也会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分析、监控甚至预测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将会有新的数据风险,需要企业从技术、制度、人员培养等各方面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侯婷婷,李云婷.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内涵和方法浅析[J].科技与创新,2020(10):125-126.

[2]韩佳琳,曹诗南,章蕾,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业数据安全风险与应对分析[J].通信世界,2022(14):30-31.

[作者简介]傅晓洁(1987-),女,浙江金华人,学士,研究方向:财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