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 萍 解 彬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枢纽,对内服务和辐射华北、东北、西北十几个省市区,对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路海交汇的支撑点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桥头堡。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是“十四五”时期天津突破发展瓶颈、培育城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取向,是实现“一基地三区”城市功能定位、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对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理论界没有明确定义。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 “什幺是高质量发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以此为遵循,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注重有效适应、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扩大服务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现

结合学术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对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做以下描述:

一是科学构建产业布局。新经济地理学和生产力布局理论均表明,“集聚”和“分散”是提高城市产业能级的两种关键作用力,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集聚”表现为城市通过加快产业集约化发展,整合资源、聚集优势,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分散”表现为城市结合在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因地制宜,适时推动产业转移和资源要素外溢,从而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地理格局。因此,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服务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是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聚焦城市重点领域和特色领域,提升服务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能够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色,在巩固传统主导服务业优势地位的同时,根据宏观与行业环境的变化,开发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样是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是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109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着正相关(王微,2014)。交通、电信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绿色生态等城市“硬环境”,与政策措施、融资渠道、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城市“软环境”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是催生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落实好、协调好、调动好这些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最大限度激发城市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活力,是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三、天津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天津服务业规模实力日益扩大,但经济总量偏小、增加值占比较低、产业集聚效应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产业格局以工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点。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在天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着增强。2021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末提升4.1个百分点,优势地位日益巩固,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选取直辖市、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相比,天津服务业在总量、增加值占比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7—2021年,天津服务业总量持续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2021年分别为这五个城市的29.2%、30.4%、47.6%、49.8%和65.0%,与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相比,天津服务业总量持续高于西安,2017年及以后低于杭州,2019年及以后低于成都、武汉,2020年及以后不及南京(见表1)。二是增加值占比较低。近年来,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80%以上,上海、广州稳定在70%以上,成都和杭州也已突破65%。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则位于60%~65%的区间,与深圳、武汉、南京、西安水平接近,仅持续高于重庆(见表2)。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当前,各大城市都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例如,北京现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已成为全球总部经济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截至2022年5月底,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48家和512家。与之相比,天津服务业集聚度较低,尚未形成可以辐射带动周边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表1 天津与国内其他10个大中城市服务业总量情况(亿元)

表2 天津与国内其他10个大中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情况

(二)天津服务业结构效益持续向好,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速度较慢

目前,天津已初步形成以商贸、金融为支柱,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快速成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但总的来看,天津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表现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占据较大比重,“高精尖”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小,且优势特色产业不够突出,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品牌效应。此外,服务业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2007—2021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9%,低于大部分大中城市(见表3)。

表3 天津与国内其他10个大中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

(三)天津服务业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距离高品质城市生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天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但与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相比,城市生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仍有短板,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产业创新活力有待增强,创新平台聚集不足,顶尖学科和人才储备较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需突破。三是产业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做好政策指导宣传等方面,仍需继续加大力度,以增强对市场主体、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

四、纽约、伦敦和东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做法

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国际一流城市,较早建立了以现代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体系,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显着。为此,本部分重点对标纽约、伦敦和东京,梳理总结其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做法,以期为天津“十四五”时期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提供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

(一)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1.加强城区内部空间利用。纽约的“硅巷”是激发中心老城区活力、打造科创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国际典型范例。20世纪90年代,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办公楼陷入闲置,其中就包括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 熨 斗 大 厦 (Flatiron Building)。为解决办公楼“空心化”问题,熨斗大厦开发商通过光纤改造、降低租金等措施,吸引科创企业入驻;纽约市政府通过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制定相关减税计划等,推动“硅巷”发展。截至目前,“硅巷”已成为美国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科创高地,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相继在此建立大规模研发中心。20世纪60年代,位于伦敦道格斯岛的金丝雀码头受工业转型、铁路等新兴运输方式冲击开始衰落。80年代中期,为推动码头重建,伦敦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这一区域实行全面规划改造。此后,在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通力协作下,金丝雀码头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优越交通条件及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逐渐发展为伦敦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

2.促进城市产业集群发展。2000年以来,纽约陆续推出两轮四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服务业集群分布。其中,纽约的曼哈顿区是全球金融中心,拥有国际着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等多家金融机构,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司选择将总部设在这里;斯塔滕岛依托海岸线优势,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业、休闲娱乐业和物流产业;布朗克斯区是世界嘻哈音乐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和打造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东京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市中心的23个区,虽总面积仅占全市的28.62%,却汇聚了近70%的城市人口以及大量从事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企业。

3.推动区域之间分工协作。作为全球起步最早的大都市区,早在1923年,纽约大都市区依托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进行跨州协调与区域规划工作。其中,以纽约为核心的纽约州主要发展金融、科创、文创以及商业高端服务业;新泽西州除制药业发达外,也是美国的科研中心,私人资助的科研规模位居美国首位;康涅狄格州被誉为“美国兵工厂”,军工及装备制造业全球领先,同时也被称为“保险之州”,聚集了上百家保险公司总部和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对冲基金。东京湾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完善的第一大都市圈,也是首个人工规划形成的湾区。对东京湾区的规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先,东京湾区曾模仿大伦敦地区,以绿带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在失败后转为疏解东京功能,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与相关产业政策倾斜,迁移和扶持次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以东京为核心、多个副中心为支撑的多中心多圈层产业布局体系。

(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养优势产业

由于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同,国际一流城市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和路径也有所区别,但其共性在于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推动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一类是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服务业集聚发展战略,即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20世纪50年代以前,依托天然良港优势,纽约主要发展轻工业,是美国港口贸易中心和制造业中心,二战结束后,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其制造业逐渐式微,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除继续做优做强金融业外,纽约还利用艺术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伴随“硅巷”的日益崛起,通过为纽约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提供科技“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已成为纽约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与纽约相似,二战结束后,伴随制造业衰退,伦敦积极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为巩固金融业国际领先地位,伦敦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金融改革,为形成开放包容的金融业发展环境和稳健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奠定坚实制度基础。此外,伦敦还注重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早在1995年,伦敦就将发展夜间经济写入城市发展战略,此后通过加强夜间经济活动保障(例如成立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推行周末通宵地铁和夜间巴士服务网络,共同形成支撑“24小时城市”的夜间公共交通系统)、积极拓展夜间经济活动范围、增加商业文化场所开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文娱活动等,全时段展现城市魅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推动城市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

另一类是以东京为代表的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东京在发展服务业时注重“跨界融合”。一方面,注重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和优质化的配套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利用前沿科技为动画产业“赋能”,将原始的动画创作与终端零售、文化旅游相结合,从而延长产业链,打造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良好的城市产业生态体系,纽约制定了多个城市改造计划。一是提高公共空间活力,将新建市政公共建筑、交通枢纽、公园绿地等项目资金中的2%用于添置公共艺术品,通过“社区公园倡议”和“无边界公园项目”,开展“社区公园改造计划”,同时加大对市民图书馆的投资,延长开馆时间、丰富馆藏资源,促进城市文化艺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二是积极拓展免费上网服务,目前已在全市搭建了500余处公共网络中心、11000余个免费计算机工作站,除提供超21000小时的免费上网服务外,还提供每周超2500小时的计算机培训,内容基本涵盖计算机所有科目与资源(One NYC 2050,2019)。三是实施“众创空间计划”,通过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更开放的办公空间,降低创新创业创造成本。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末,纽约众创空间总数已达480余个,并正在由曼哈顿区向外围扩散,极大地激发了城市创业活力。伦敦注重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管理。一是持续推动环城绿带高品质建设,出台《绿带法案》《绿带规划政策指引》等相关法规指引,明确城市绿带边界和开发要求,以“占补平衡”等方式,维护绿带总面积。同时,不断丰富绿带文娱功能,鼓励在绿带内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和户外运动场地。目前,伦敦绿带面积已达城市土地面积的22%(The London Plan 2021,2021),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打造城市战略性开放空间,推出“全伦敦绿色网络计划”,以打造生物栖息和迁徙廊道、城市生态绿廊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市民生活质量。三是推广绿色低碳出行,2019年4月,伦敦在市中心设立了全天候的超低排放区,进入该区域的车辆必须满足尾气排放标准,否则需额外支付费用。从2021年10月起,超低排放区面积已扩展至整个大伦敦地区,以减少空气污染,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东京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空间高效利用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在城区内部,以轨道交通枢纽站为核心,加强周边用地统筹开发,推动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在交通枢纽周围集聚,实现城市多中心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在区域之间,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体系,方便市民同站多向换乘和列车跨线直通,从而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协同合作。

2.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纽约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众多,涵盖税收优惠、租金减免、能源补贴等多个方面。例如,对符合“新兴科技”定义的产业(如新媒体、信息技术、高新材料等),推出每年30万美元的税费减免政策;对高质量的电影、短片、电视剧等,提供5%的退税优惠;对扩张增租的商业企业,实行每平方英尺2.5万美元的减租优惠,最多可优惠5年。伦敦是首个在全球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城市,也是首个以政策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例如,向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工作空间,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加强国际交流,举办“伦敦设计节”“伦敦时装周”等文化创意产业节庆及展会,提升行业全球影响力;增强与英国文化协会的密切合作,以其举办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推动优势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在诸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可为伦敦创造520亿英镑的国民收入和六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成为伦敦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3.丰富企业融资渠道。伦敦市政府联合艺术委员会和基金组织,汇集公共、慈善和社会投资资金,推出了创意土地信托基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东京早在1937年就设立了日本首个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东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4.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纽约有着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超过300万纽约市民(占37%)出生在美国之外,近40%是移民(One NYC 2050,2019)。为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资源共享,纽约积极开展各类综合技术培训,2015年推出“全员计算机科学计划”,采用公私合作方式,旨在为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教育,内容涵盖编程、机器人技术和网页设计等多个方面。此外,纽约还于2010年实施了“应用科学计划”,由市政府提供土地和财政等支持,吸引全球顶级理工类院校前来建校或加入科技园区,从而扩大纽约在应用科学领域的竞争力,并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据预测,通过该计划,纽约将在未来三十年衍生出近1000家创业公司,带来超过33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东京高度重视教育研发投入,拥有多类型、多学科和多层次的科研院校集群,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促进科教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以东京大学为例,在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现已形成完备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由其内设的三家机构——产学结合部、东京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和东京大学优势资本株式会社,分别负责科研管理、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向科创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并由此孵化了一大批科创企业。

五、促进天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以协同合作为导向,实现高规格产业集聚

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借鉴国际一流城市发展经验,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持续性,结合各区资源禀赋、功能设施和产业基础等,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动服务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提高协同开放水平,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发展机遇,加快区域产业协同治理与合作共享机制建设,完善周边各城市服务业发展分工定位,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合理配置,不断提升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和国际化开放水平。

(二)以创新驱动为特质,推动高水平业态融合

一是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被赋予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要坚持制造业立市,借鉴东京经验,一方面,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推动与之配套的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助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鼓励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即在保留企业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将财务、物流、设计、咨询、培训等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带动一批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长,使制造业企业专注核心制造功能。二是推动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借鉴伦敦经验,促进文创、艺术、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与夜间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夜间经济机制保障,完善全时段配套服务设施,增设夜间游览线路与文艺演出活动,培育24小时书店、影院、博物馆等夜间消费新业态,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使夜间经济富有“烟火气”的同时,更具文化气息。

(三)以开放包容为理念,培育高质量人才资源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动态调控管理、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等,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结合服务业发展需求选准人才,定期编制发布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促进“高精尖缺”人才快速集聚。二是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天津各类科研院校众多的优势,加强对科教资源的培育与整合,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打造城市科技创新高地。三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推广“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搭建科技产业园区、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四)以绿色活力为愿景,塑造高品质城市生态

一是加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加强对服务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在财税、金融、用地、能源、价格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成本,营造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二是集聚优质金融资源。围绕加快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全面扩大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辐射功能,为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广泛、更加精准、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三是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通过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滨水空间风貌管控和功能植入、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推动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开发、完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城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