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辉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解决这一矛盾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自然;建筑;人;可持续发展

1 人与自然环境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顺天应物,天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之一,表达了中国人基本的自然哲学观,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不相融的哲学观不同,“天人合一”思想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告诉我们,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自然规律,无度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只能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共存共荣。

2 建筑学历史使命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科学,建筑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生活、进化史、各时代、各地区的建筑一直被历史学家用来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依据,可以说建筑是人类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

工业革命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采用天然材料,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状况的建筑,城市形态,是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面对强大的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希腊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建筑,中国独特的木构建筑等建筑形式,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然而伴随工业革命,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拔地而起,一段时间内对工业技术的盲目乐观,使人们不再关注建筑节能,环境等问题,因为可以依靠人工技术来弥补建筑设计中的缺陷。例如,玻璃幕墙的使用,尽管有保温隔热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大量消耗能源,采用空调来调节气温,没有采光的房间,可以通过人工照明来解决。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大,私人小汽车大量发展,大片的宝贵耕地被用来建寸草不生的停车场,城市产生的垃圾堆积如山。

今天的繁荣是以牺牲地球资源,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因此更新建筑师,规划师的知识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是顺应时代潮流,维持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认识过程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次大会,主题“建筑,人,环境”。把人和环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大会通过《华沙宣言》,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及能源危机等问题,要扩大建筑师的职业责任。

198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内罗毕宣言》。

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主题“处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吹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号角。

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通过《北京宪章》,提出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建筑,园林,城市相融合的广义建筑学。

从以上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几次重要会议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建筑运动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建筑,环境和谐发展的建筑未来之路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3.2 实践过程

1912年,美国社会学家林凯斯提出使用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维持一个自给自足,静态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1974年,建筑师西姆.潘泰采设计了全美第一座循环自给型城市住宅,使用太阳能供热,废弃物回收利用,并自产粮食,自给自足。

1996年,英国建筑师格雷姆肖开始设计伊甸园工程,该工程由布置在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中的相互连接,气候可调的多个透明生物穹隆组成,可以向公众开放,展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对植物的依赖。整个系统计划采用太阳能光电板提供能量,并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作为一种能量源泉。

还有许多建筑师如印度的柯利亚,新加坡的杨经文,英国的罗杰斯,福斯特等都根据本国的经济﹑气候状况,或采用传统技术﹑传统材料,或采用高技术﹑新材料做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设计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思想:能量循环的生态设计,侧重于节能技术的低能耗设计,把生命类比于生命体的有机建筑,以及来自于传统和地方性的“覆土建筑”或乡土建筑。

4 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4.1 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是以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纲领为指导的设计,是对与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是以人、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进行的设计。

4.2 综合诸多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论述,可以粗略归纳出其应具备以下特征

4.2.1 建筑设计应该以当地环境为出发点,设计结果应来自于环境本身,就地取材。

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气候环境。其次,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4.2.2 节约地球资源,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有数据统计,建筑耗能占世界总耗能的40%左右,因此如何在建筑中进行节能设计,发展节能节地﹑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新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筑物耗能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材料与构配件的生产耗能阶段,现场建设耗能阶段和使用耗能阶段。其中,使用耗能是建筑节能应抓住的主要一环,在建筑设计中,为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应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建筑物自身的节能特性,并且尽可能多的利用太阳能。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建造物广泛采用中水系统,循环利用水,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天然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在建筑中应该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它来照明以节约电能,另一方面,用它采暖以节约煤炭石油等有限的资源。天然资源中,地热,风力,等都可以用于建筑能耗,在这方面有些建筑师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4.2.3 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建筑在其完成之后,成为环境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循环。应当挖掘本土材料与资源进行建筑创造。

4.2.4 动态的﹑开放的建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较封闭的﹑单纯考虑建筑形象的体系,它应当广泛涉及生态学,社会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不断汲取其他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自身内容。同时,建筑设计也不应该成为建筑师的专利,还要适当强调公众参与,包括参与设计与意见反馈。

4.2.5 整体的设计观。树立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应该是整合了建筑﹑社会等方面协调统一的体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整体﹑全局,着眼于大的生态环境及区域社会经济,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

5 结束语

在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如同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倡导的人多,实际去做的人少。这一方面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提到可持续发展,就认为必须采用高科技,新材料,就必须多花钱,其实不然,许多传统技术﹑传统方法都可以达到使建筑节能降耗的目的,发展﹑采用适应国情的中间技术将有广阔的前景。不积篑步,何以至千里,相信经过人们的不恤努力,美好的未来必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

[2]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