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西部地区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开展,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大量的路堑顺层岩质边坡,文章将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工程环境等方面对贵州某高速公路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支护措施,结论对顺层边坡的开挖防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顺层岩质路堑边坡,如何评价其稳定性对公路的顺利建设至关重要。但由于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顺层岩质边坡可分为缓倾角顺层边坡(岩层倾角<20°)、中等倾角顺层边坡(岩层倾角为20°~40°)及陡倾角顺层边坡(岩层倾角>40°)。缓倾角顺层边坡开挖后边坡的自稳性较好,在贵州的山区道路建设中,较多出现的是以中等倾角的顺层边坡,偶尔会出现“夹心饼干”式的边坡结构,而陡倾角顺层边坡由于岩层倾角大于坡角,常发生弯折-溃曲破坏。

文章选取贵州某高速公路某段顺层岩质边坡,在对其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边坡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支护措施。

1 某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该高速公路场区为低中山溶蚀洼地地貌,东南高,北西低,边坡范围内地形标高889.23~968.75m,相对高差79.52m,地形坡度较陡,一般为20~45°,最大坡度54°。

1.2 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绘、钻探、物探资料,该段公路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灰褐色耕植土,结构松散;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砾石5%~11%;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强-中风化,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节理发育,见有方解石充填;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强-中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构造,节理发育,裂隙面见水质侵染。

1.3 水文地质条件

边坡区位于溶蚀洼地,地表无长年性水流,仅在雨季有短暂地表径流;地下水由上部土层孔隙潜水和深部基岩裂隙水组成,含水量较小,其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排泄基准面为两岔河河面,根据现场钻孔测得地下水位0.5m。

1.4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高速公路沿线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设防烈度为Ⅵ度。

1.5 不良地质

施工区段有张性断层F1与拟建路线呈10°斜交,长度大于7km,宽约5至20米,东西走向,倾向N,倾角约为82°,断面陡直,组成物质为破碎变余石英砂岩、冰积砂砾岩、板岩、白云岩、粘土质页岩,局部强硅化;此外,场区内未发现有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2 边坡的基本特征与破坏模式分析

2.1 边坡的形态特征

场区边坡形态为台阶状,左侧路堑边坡高约20.5~51.6m,边坡长度约108m,坡向318°,坡度38°~45°,上覆粉质粘土,局部泥质页岩出露。钻孔揭露边坡页岩中夹中层状白云岩,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充填物为方解石,在雨季,坡面局部有水渗出,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崩塌或局部滑移破坏。

2.2 边坡破坏模式

根据钻探揭示和现场工程地质调查,该段路基开挖后,上部出露为耕植土、残坡积粘性土层,厚度较小,其下部为强-中风化白云岩,路堑边坡为岩土组合边坡,以岩质边坡为主。边坡开挖后,将使山体的应力重新分布,坡脚会导致应力集中,在大气降雨(尤其是突发性大暴雨)的作用下,岩(土)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将显着降低,坡脚应力集中和岩土强度降低而产生的沿相对软弱面(顺向的节理面、风化界面)的坍塌滑动变形或圆弧形滑动变形,不利于边坡的稳定性。

场地岩层产状为132°∠22°,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见有2组:354°∠84°,274°∠82°。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岩层倾向与边坡呈顺向坡,对边坡的稳定性不利,易发生顺层滑动,J1节理面、J2节理面与开挖面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对边坡的稳定不利(如图1所示)。该段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边坡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崩塌或局部滑坡破坏,尤其在暴雨工况下,更易发生顺层滑移。

图1 结构面赤平极射投影图

3 边坡支护措施

目前,边坡的治理措施较多,主要常用的有抗滑桩、框架预应力锚杆(索)、重力式挡土墙等。其中,抗滑桩治理措施一般适用于岩层较为破碎的边坡,且造价较高;框架锚杆治理措施一般适用于土质边坡,加固效果较好;重力式挡土墙一般用于边坡护脚。根据地勘资料显示,边坡页岩与白云岩交界层面较薄弱,粘聚力系数和内摩擦角较低。由于该段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顺层的岩层面控制,考虑到边坡高度较高且坡度较陡,建议边坡放坡按1:0.75分级放坡,马道宽不小于3.0米,分级坡高不大于8.0米,分级开挖分级支护,并做好坡面防水,坡顶截水及坡底排水系统,坡脚设置挡墙、边坡中部采用锚杆支护。

4 结束语

通过赤平极射投影法对边坡结构面的分析,确定了边坡主要为顺层滑动破坏为主,楔形体滑移为辅的破坏模式,并在开挖过程中采用缓坡放坡,坡顶设置截水系统,边坡中部采用锚杆支护,坡脚设置挡墙的综合治理措施,对该类边坡的治理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鲜学福.层状岩体破坏机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

[2]李云鹏,杨治林,王芝银,等.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岩体力学,2009,30(6):1639-1642.

[3]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4]乔俊宇.结构面对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9):50-51.

作者简介:魏中华(1987,2-),男,广东省梅州市人,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