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新+闫辉

摘 要:文章旨在对有关资料文献梳理以及事实状况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总结了制造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归纳了如何解决目前问题的合作方法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制造业未来整合趋势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阐述。

关键词:制造业;合作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1-0174-02

1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制造业在经过以蒸汽机和水力为主的机械设备制造时代、标准化与自动化为主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电子信息时代,目前进入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时代,如图1所示。在这个突破传统行业界限的智能制造时代,任何行业“合则多赢,分则俱伤”,尤其是制造业,它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防等的兴衰。我国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在赶超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产业转移升级、协同、科技合作方面:

1.1 注重转移而轻视转型升级

很多发达地区、大城市都想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实施产业升级,打造高端制造业,这必然促使大量中低端制造业迁往三、四线城市。这种“腾笼换鸟促转型”战略举措,虽然可以使这些区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目的,然从企业污染、能源资源、安全生产等事关民生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为新鸟已进笼,但是老鸟任然存在,仅仅是换了个地方而已。比如:2014年,江西、湖南等中部地区发生了血铅超标事件,致使550多名儿童受到直接伤害,原因就是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利益,直接承接来自江浙一带的铅蓄电池产业。所以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民族、政府更应该拿出凤凰涅 的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战略合作等合作方式搭建中低端制造业升级平台,促使产业升级,而不是仅仅转移。

1.2 协同程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研、供、产、检测、销、售后服务等属于不同行业,这些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严重不对称,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和交流。而制造业是一个需要高度协同的产业,需要高度关注与产业相近和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信息知识传递、接收、转化等的各种变动情况。但现实当中各方因产业重叠、利益划分、创新意愿等出现竞争大于合作的趋势,协同程度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同时过度竞争和外部环境也致使制造环节利润非常薄弱。比如京津冀在汽车加工、组装环节等存在重叠和严重同质化竞争。

1.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相对都比较短

根据世行研究表明,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15%,专利转化率也只有25%,专利推广率仅仅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2]。我国目前虽然推广了一些产学研一体化等平台,但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平台资源大量闲置、合作效率与转化率较低。这也致使处于中低端链条上的产业整体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产能仍然过剩,而产业链上游的高端制造业市场份额又低、产能有限,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衔接不上,导致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割裂,无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2 合作解决方法

为了有效的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不足之处,制造业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并在合作过程提升自身实力、创造新机遇、扩宽发展空间。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时代,一个企业的合作企业越多它造就的平台就越大,纯粹靠自身去单打独斗已不现实。企业要善于抱团求发展,这样才能冲破各种显性、隐性商贸壁垒,整合优势资源,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1+1>2”的产业效益。

另外我们的各地政府应积极响应,通过搭建平台、完善各种机制、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引导企业“唱戏”,从而实现“产品链业、产业链业、金融链、价值链业、供应链共赢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制造业才能得到跳跃式发展。所以合作才有未来,合作才能有出路。于是我们对解决目前不足之处的主要合作方法进行了梳理,主要有产学研合作、技术融合、产业融合。

2.1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就是通过政府的协调、沟通、监督,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实现企业与人才、知识输送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育人、科研、生产应用中的有机结合。其发展经历引入、探索、稳步探索、创新发展四个时期。尤其是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又将以创新发展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随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了高速深入发展,其合作形式、内涵、形态、机制趋于多元化,并逐步向紧密型、实体化、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2.2 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作为产业合作的先导,就是把技术作为载体,知识与技术共享作为手段,促使现存技术融合、交叉,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从而实现知识与科技产业化与商业化的过程。技术融合先前主要经历以蒸汽动力、电力、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单一融合发展阶段。到2001年,美国提出了NBIC会聚技术,预示着技术合作进入到了以跨学科为主导的技术群落合作阶段。因此今后技术间的相互联系将更加密切、不分彼此,并逐渐形成新的科技体系。

2.3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渗透、交叉、延伸为先导,然后与服务、市场及政策制度等更近一步融合,形成“边界”模糊化、结构网络化与柔性化、要素虚拟化的新产业属性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产业规制的放松,各大经济实体为追求共赢与整体持续利益的最大化,纷纷开始产业融合战略。

政府也在加快职能转变,大力发展社会文化和推进金融、管理体制等领域制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从整合发展视角出发,促进交通运输业、信息、科技 、物流、文化等产业与制造业的宏观协调发展。进而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制造业形式与内容,扫清政企、行业间各种障碍与限制。帮助中国制造业加快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低耗方向升级。

3 趋势与发展方向

对企业而言,绝大多数资源在别人手中掌握着,然相对于创造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则快且比较容易。那幺未来制造业整合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生产方式来看,“互联网+制造业”整合战略将助推制造向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变革;

(2)依据发展模式来说,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存、融合将促使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

(3)从组织生产方式来看,国际化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将作为制造企业未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4)从循环经济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相融合发展将是未来突出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勇,骆付婷.知识创造视角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2]金晶.产业融合的浙江“制造业+”模式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

[3]方晓霞.产业重组:日本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6.

[4]张炯.影响制造业转型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