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娴

一、过去的流域治理模式及不足

流域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人地耦合系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恢复和提升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类生态福祉的实质提升。过去,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治修复多是针对单一要素、单一目标实施的部门性项目,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不够,制约了整治修复的效果。特别是缺乏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要素的总体统筹,导致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布局与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未能有效整合。

二、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流域是指处于流域末端的、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的相对独立的自然汇水区域。它不仅是大江大湖流域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土空间构成的基本单位。小流域出了问题,日积月累,迟早会影响全流域的整体健康。同时,小流域常常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分布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流域内“生态美+百姓富”。“生态美”是流域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体现,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村”各个方面,“百姓富”需要同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湖北省2023年首选5个50-100平方公里的试点流域单元,其中咸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是丘陵型小流域,自然生态、人文经济系统特征更为明显。赤壁市立足本土特色,兼顾小流域发展产业、承载人口、生态涵养的多重功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道路、村庄、人文和产业治理需求,坚持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打破过去乡村振兴的模式,将一个范围为52.5平方公里,由三条港组成一条完整水系的小流域分为59个单元,按照“守护一库清水、打造一片田园、做强一个产业、繁荣一座小镇”的目标要求,从功能上划分上游生态保护区、中游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区和下游产城融合区进行治理。通过综合治理,该小流域内碎片化的生态要素被整合打包,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产品,成功探索出“爱上你的小屋”、“两山”转化、客货邮融合、数字赋能、旅游联盟5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三、两条建议

建议国家层面统筹资金,支持对50-10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把流域内生态、产业、社会治理的各类治理项目进行统筹整合,同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小流域治理建设,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

(一)设立小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在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省预算内资金申报中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投向,重点支持小流域生态治理类、产业发展类、社会治理类项目。支持各地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资金整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国家层面研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激励政策。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从简单“花财政钱”搞建设向充分调动市场资源的“市场经营”转变;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有效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拓宽融资渠道,聚集社会资金,引入专业机构,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质效。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高桥田家村湾党支部书记、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