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统华

摘要:本文从社会、家庭、个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诚信观形成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了要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必须从大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出发。

关键词:诚信 诚信观 社会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树人之本,立德之源,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必要条件之一。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各个领域已频频发生“非诚信”事件,如“毒奶粉”、“地沟油”、“华南虎”和“学术造假”等等。在各种“非诚信观”的“灌输”和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观也产生一定的偏差,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大学生仅占0.48%。高校中的各种非诚信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一种惯性,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非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树立了正确诚信观念不仅关系着个人行为品质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2.1 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

开放型的社会是当今的主流社会形式,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价值观领域也同样属于全球化的范畴,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表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开放性质,与此同时,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离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思想领域,对国民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如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大学生年龄和社会经历决定了他们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因此受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强调行动、强调效果,把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更加注重个人短期利益的得失,个人行为更是紧紧围绕着“自我”二字。社会的各种不良习性更是通过各种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诚信被视作为一种影响个人短期功利实现的因素。

2.2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诚”与“信”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简单商品的交换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已形成和确立了传统的诚信观,儒家的思想中,将诚信的地位更进一步提高,被视作为最基本的德性观念和道德原则。在当代,我国虽然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基本原则和要素,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不难看出,升学仍然是家长和学生唯一的关注点。在诚信教育中,学生仅仅被视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的引导严重不足,无法激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就可想而知,教育的效果更是无从体现。在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2.3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的偏差

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下,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渗入到高校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频频发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非诚信”恋爱、网络诚信缺失等等现象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进入高校后,学生的教育管理由以前的他律转变为自律,摆脱升学压力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律化的大学学习生活,个别学生甚至盲目地、完全地拒绝他律的管理,从而形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自我”因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观,诚信被视作为影响个人利益获得的障碍。社会阅历的不足和下意识的忽视,使得大学生无法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也不会去刻意培养自己的诚信观。社会不好的诚信风气、不好的诚信传统和对诚信的奖励及对失信的惩罚不力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已大过学校的教育力,要使大学生走向诚信,已不再是单靠学校说话就算数或者仅仅只靠学校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了。

2.4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诚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偏离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社会化水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灌输非诚信的内容,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这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背离的。在社会教育方面,受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这一现状的影响,教育部门无法做到及时与每个受教育家庭进行沟通,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培养目标等等方面与受教育者的家庭达成一致。社会教育和家庭之间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诚信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3 改善大学生诚信观念现状的举措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诚信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诚信被定义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伦理道德方面塑造和弘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美德,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民族的兴起。

3.2 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发挥媒体网络的正面宣传作用

环境是社会个体活动的基础,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诚信观的主要外部条件。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尤其是政府,对于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更是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对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通过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使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3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合,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关心诚信家庭的建设,诚信的家庭氛围,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诚信观念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1.

[2]马超.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J].改革与发展,2010,2.

[3]李芳炎.诚信的哲学思考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4]郭海峰.我国当前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