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流程,以此作为控制点,在此基础上确定监控环节,建立适用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

关键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预警机制 信息监控系统 培养方案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库中学历教育学生情况显示,1998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7.25万人,而到了2013年一路扬升为60.8万人,人数增长近8倍。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专业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的专业由最初的20多个增加至40多个专业,而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却并没有相同比例的增加,这给研究生的培养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培养过程涉及很多环节,管理需要精细化,容不得任何疏忽。而在庞大的招生规模下,需要保证甚至是提高培养质量,建立一套培养过程的预警管理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预警机制实质上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与危机警示机制,能够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动态监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能对即将出现、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调控,具有先行性。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预警系统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可控环节的管理,在信息系统的辅助下完成分析和监控的环节,以便于在问题出现之初就及时发现并作出预警和正确引导研究生完成培养的要求的系统。

1 高校研究生培养核心流程

1.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新生入学后,要求在3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能体现专业方向及导师的研究领域,同时能够体现个人兴趣。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为:总学分要求,一般约为42至44学分;必修课学分要求,约28至32学分,其中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不得少于4门(不同专业略有区别)。

1.2 中期考核及论文开题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培养环节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

高校学术型硕士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专业硕士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以学院为单位、按年级进行。各院系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或系主任)负责本学院的考核工作,按学科专业成立由3-5名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制定考核标准和《硕士生开题报告会安排表》。中期考核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成绩和科研能力考核三部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1.3 实践环节

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践环节,其中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主要项目有专业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专业学术论文、学科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为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三助”活动等。

2 针对培养流程建立信息监控系统

划分清楚研究生的培养流程和环节,并不能直接提高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流程的监控和质量的评估,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

在梳理清楚培养环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采集模块,通过搜集到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反馈到院系及学生本人,实现对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预警,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其下一步的培养做出相应指引。

2.1 信息采集:从2013级研究生起,我校研究生部引入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网上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及学院网上审核;大学英语六级成绩统计;不及格成绩汇总;学分审核;开题报告网上提交、审核等功能,这一系统为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提供了基础数据及信息平台支持。

信息采集的内容包括:培养计划中所选的课程的成绩、学分完成情况,其次是院系中期考核及论文开题情况的汇总。

2.2 信息分析: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采取个体的合格分析和问题分析两种评估方式,进行预警界限的确定,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提供解决及补救方案。

具体的信息系统汇总的问题信息有以下几类:培养计划尚未完成,包括学分不足,成绩不及格,专业课选修门数不足;六级成绩尚未通过;开题报告导师审核结果为不通过。

2.3 预警及反馈:是根据信息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通知本人、教学秘书、导师,制定出富有个性化的调控方案。

对于培养计划完成的情况,要求教学秘书每学期末查看本院学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有未按照计划的及时通知本人,通过调整计划,补选课程两种方式补救,最终能够确保在第三学期时所选修总学分达到38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及专业选修课门数均需达到方案要求),顺利参加中期考核及开题环节;每学期培养计划完成有问题的学生,需通知导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选课及学习情况,需要重修的按照规定时间,在系统内提交重修申请,通过后参加下一级同专业的相同课程。

对于六级成绩未通过者提醒其本人加强英语学习,及时报名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凡毕业前一学期尚未通过者要求申请参加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学位。

开题报告不合格者在院系规定时间内重新开题,两次开题不过者,延期毕业。

社会实践及科研实践的监控暂时在线下进行,主要由学院及导师审核学生实习报告书及科研实践记录册来实现。

具体预警机制的流程如下图:

另外,加强系统建设的同时,导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系统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仍需要导师发挥作用。导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研究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导师就为学生的培养全程负责,在导师的遴选上,要求研究生导师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较好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身心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具备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科研工作基础和经费,有创新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等,并且导师要对研究生的每一个培养环节都必须清楚并了然于胸。在工作量上,要求全职研究生导师必须保证每周不少于1个工作日在校参与学生的具体指导和教学工作。

总之,面对扩招的大形势及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要时刻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作为己任,加强培养环节的管理和预警,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宋东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李门楼.过程管理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湘潭师范学.

[3]金丽.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应用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4]陈钦华.构建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5]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教育科普,2007(3).

基金项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改立项资助项目(22891454390106)。

作者简介:

王延娜(1984-),女,山西高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培养办科员,初级岗,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