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语言是目前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具有简洁、紧凑、灵活、实用、高效、可移植性好等优点。C语言数据类型丰富,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程序,又可以用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C语言作为PLC设备和单片机设备的软件语言正在迅速地推广和普及。通过对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进一步调研,PLC设备和单片机设备正是他们今后工作中经常使用和维修的设备,编程能力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能力 团队协作 程序设计 开发能力

0 引言

对于大多数机电工程类专业而言,《程序设计与算法》是一门选修课程,虽然在专业内的地位有待提高,但它在今后工作上实用性确是不言而喻的,C语言是目前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具有简洁、紧凑、灵活、实用、高效、可移植性好等优点。C语言数据类型丰富,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程序,又可以用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C语言作为PLC设备和单片机设备的软件语言正在迅速地推广和普及。通过对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进一步调研,PLC设备和单片机设备正是他们今后工作中经常使用和维修的设备,编程能力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结合几年来讲授《程序设计与算法》课程的浅薄经验,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的在校总学时有严格规定,并且要求学生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作为选修课程的《程序设计与算法》被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学时被严重压缩,形成了理论教学+上机实验一共32学时的局面,远远低于其它学科80学时乃至更多的学时总数,在现有学时下,由于C语言本身概念有些抽象、语法规则众多、应用十分灵活,让学生掌握全部的C语言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的后续课程,立足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对本专业的C语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1.2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首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自信心不足。高职学生对复杂、疑难问题缺乏分析能力,缺乏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其次,高职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充分,不知道所学的知识今后能用到与否,尤其是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学生进行完顶岗实习后返校上课的学期,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使学习变得功利化,只学对自己眼前有用的学科,其它学科都敷衍了事。第三,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临近毕业实习,大家都忙于毕业求职,周围缺乏学习环境,以及学生一边要忙学习、一边又要急着就业,班级人数在不断变化的现状对自己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该顾及哪边。

1.3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作为专业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能胜任专业课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性能力,这是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条件。特别是C语言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和条件上的限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理论。究其原因,就是任课教师实践性弱,不敢真刀真枪地动手,学生也是上行下效,草草了事。其次,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创新不够,只是沿袭先理论教学,再案例教学,最后总结归纳三个环节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和C语言本身比较抽象的因素,大多数学生往往在第一个环节就理解不了,继而对知识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对该课程也就失去了信心。

1.4 教材内容繁多,而学校的课时安排不够 《程序设计与算法》教材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很沉重的负担,同其他的课程相比,这门课显得更加抽象,一些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面多复杂繁多的C语法内容,更是无处下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不得不加大每节课的教学量,这样一来教师上课疲惫,学生学得也吃力。

2 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2.1 突出实用性知识讲解 由于教育部的硬性规定,在高职院校机电工程类专业C语言教学时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使课堂上每一分钟得到有效利用,这是摆在每个任课教师前面的一个难题,要求任课教师着眼于学生今后发展,对C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讲授就业岗位群中应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知识。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争取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最有用的知识。

2.2 把应用性程序开发融入案例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入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去分析、设计、完成。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4-5人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内再进行分工。由于C语言是模块化设计结构,可每人完成一个模块,让每个人都体会从查阅资料、项目需求分析、实现功能、完成代码的编写和统调的工作。高度模拟在小系统开发上的工作环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既锻炼他们每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开发能力,又在整个项目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向学生们展示了今后的工作流程。任课教师所选择的实际项目必须要有现实指导价值和广泛应用性,学生们掌握之后,直接能够对接日后工作,即使当时不能完全掌握,死记硬背也可应用。让学生掌握从算法到程序代码的转化,使他们能够将一个实际问题,先描述为一个计算机算法,然后再编写相应的C++代码。同时强调“自顶向下”和“细分”的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任何看似复杂的算法,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算法的逻辑组合。所以任何一个题目,在编写代码之前,都要认真分析,分解成若干的小问题进行处理。

2.3 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突出教学重点 在学习《程序设计与算法》课程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教材内容知识过多,而学习时间较短,教师在课上讲解内容过多,而学生课下缺少时间消化,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复习,教学的重点不突出。根据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程序设计与算法》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去除一些过于繁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注意学生的理解接受效果。根据一些学生的反馈,可以知道,采用实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实例的演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践内容感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创新,完成实践内容。

2.4 加强教师产、学、研综合能力培养 要想让学生有技能,培养学生的教师必须有本事,所以必须培养教师产、学、研综合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完善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和教学能力提高制度,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实现课程和实际工作对接。另外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也是提高教师产学研综合能力的一个渠道,国家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学会、省级、市级学会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比赛项目,为的就是培养和锻炼教师、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开发的能力,所以和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任课教师一定要有信心,有勇气自己申报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此类比赛体现了创新性、实践性、科研性和统一协调性,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提高,同时也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产、学、研综合能力的又一途径。

3 结束语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程序设计与算法》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软件制作工人,软件开发技术员等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现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作出了调整,弱化了C语言的语法教学,突出应用性,实用性知识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运用了典型工程应用实例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立刚.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1(25).

[2]孙静.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规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31).

[3]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9):158-160.

[4]郑广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3.10.

[5]李骏扬,魏海坤,许倩茹,夏思宇.“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实践课程中的项目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李冠男,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