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梅

(莱阳市吕格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莱阳 265216)

小麦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其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对小麦数量与质量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并熟练使用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与小麦高产技术,为我国小麦种植业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全面优化我国小麦的种植方式,促使我国小麦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的双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1.1 小麦种子的品种选择

随着农业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小麦种植户在选择小麦种子类型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小麦种子,此种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种子的多样性,保证小麦种子可以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地质的生长条件。但是,小麦种子的多样性也为小麦种植户在选择种子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若想确保小麦作物的高产量,则需要根据种植地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小麦种子。首先,小麦种植户在选择小麦种子时需要对种植地进行全面且充分的考察,在了解种植地土壤情况后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以此确保所选择的小麦品种适应当地的实际地质条件。例如,山东省的小麦种植户需要熟知山东省委季风气候,该地区平均温度较低,因此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尽可能保证所选用的小麦品种为植株叶片较小的,以此可以保证小麦作物可以适应温度较低的生长环境。其次,小麦种植户在选择小麦品种时也需要提高对种子品质的检查力度,要尽可能选择颗粒饱满、完整的小麦种子,从而确保小麦具有较高的出芽率,同时健壮的种子也意味着拥有较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保证在源头上提高小麦种植的质量。在选择小麦种子的类型时,种植人员需要保证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具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保证所选择种子的质量,以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小麦作物的实际产量[1]。

1.2 小麦种植地的选择

对于小麦作物而言,虽然其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对种植地的土壤质量要求并不高,但作物产量却是与种植地土壤肥沃程度、通气性、透水性等相关因素息息相关。小麦种植户在播种小麦种子前需要对小麦种植地进行有效处理,首先便是需要对种植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彻底的翻整,其目的便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而后在翻整过程中要控制土地中土块的大小,若翻整后所存留的土块体积较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整体的透气性,若在翻整后所存留的土块体积较大,则会导致土壤的渗水性过高,使土壤无法存留足够作物发育与生长的水分。另外,在处理小麦种植地时,也需要适当的放置一些肥料,以此提高土壤自身的营养含量,通常可以将秸秆等作物的无用部分作为肥料,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秸秆在土壤中腐烂而影响小麦种子的出芽率,同时也可以解决小麦作物在发育与生长阶段的肥料问题[2]。

1.3 小麦种子的播种准备

对于播种准备的工作而言,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整地、施肥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只有完成上述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才可以为小麦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与发育的环境,切实提高小麦种子的出芽率与小麦作物的产量。首先为整地方面,在进行整地工作时,种植人员要对土壤进行深耕操作,以此保证土壤具备较强的储水性,在降雨时节可以将雨水充分地保留至土壤内部,从而为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整地工作时要避免对同一块地进行重复且多次的耕种,否则会导致该片土地流失掉部分营养,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因改变土壤结构而导致该片土地出现虫害现象。其次为施肥方面,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便是需要保证所用肥料拥有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相关元素。第二点便是需要种植人员结合土壤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肥料用量。最后为播种时机的选择,种植人员在完成整地、施肥工作后便是需要进行播种,在播种时要避免盲目播种的行为,播种实际的选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地的降雨量、昼夜温差以及气候等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播种时机[3]。

1.4 控制种植密度

若想保证小麦种植密度具备一定程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则需要种植人员对播种方式的选择、播种量以及播种深浅进行有效控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式进行播种,以此保证播种密度的科学合理,对于播种密度而言,其影响着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与小麦作物的最终产量。在选择播种量时,若想得到较高产量的小麦作物,则需要种植人员提高播种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播种量的上限,避免所播种的种子过多而导致小麦苗生长时过于密集,过多的小麦苗会争抢周边的水分与影响物质,在此种情况下会使部分小麦苗因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与营养而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此类小麦苗出现病虫害现象。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常用的播种方式分为条播、撒播等相关方式,另外也可以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播种。播种深浅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浅播与深播,二者的要求并不相同。对于浅播而言,其更适合气候较为温暖的地区且小麦叶片较大的小麦品种,反之则更适合深播[4]。

2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探讨

2.1 品种选择

小麦种植户在选购小麦时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情况与种植土壤情况并根据当地农业种植技术部门的指导与建议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小麦种植户在种植小麦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按正确比例使药物与水混合,而后将小麦种子放于该溶液中浸泡至一定时间后取出,以此降低小麦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另外在播种小麦种子时严格控制播种温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概率[5]。在选择小麦品种时,需要优先考虑具备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此种小麦用合适的药剂进行浸泡,可以保证小麦作物具备极强的抗病性。对于小麦种子而言,其最佳发芽温度为12℃以上,所以在培育小麦作物时可以通过控制种植气温,从而达到促进小麦作物发育的效果,若在种植过程中,种植环境的温度低于12℃,则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小麦种子的出芽率。因此,小麦种植户需要在种植小麦种子前,在种植地面上使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效果,通过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小麦种子的发芽速度,提高种子出芽率。高出芽率意味着小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成熟期,成熟期的小麦作物拥有较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2 生物防治

随着我国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推广,各地方与各领域均开始使用绿色环保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同样是绿色防治技术,该技术在现阶段的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此种技术不仅利于小麦的发育,而且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其前期的经济投入成本相较于其他防治技术较低且防治效果较好,使用生物防治技术也可以避免化学物质对小麦产物造成影响,所以对于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生物防治技术具备独到的优势。在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的方式便是分析小麦产物上的虫害类型,通过引入该虫害的天敌而达到防治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其他类型的虫时需要保证此种虫不会影响到小麦作物的发育,以此使小麦种植地形成完善的生态食物链,从而达到对小麦虫害的有效控制。在小麦的实际发育过程中,其最为常见的虫害便是蚜虫,所以可以根据蚜虫的特性引入蚜虫的天敌,例如草蛉、食蚜蝇以及寄生蜂等物种,同时也可以利用真菌对蚜虫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6]。对于生物防治而言,其可以在一定周期内对农作物上的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若作物上的虫害规模较大时也可以考虑选择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的方式,从而达到短时间内控制大规模虫害的效果,在使用化学防治时需要尽可能减少化学物品的用量,从而降低化学药剂对虫害天敌的影响程度。目前,生物防治技术是我国认可的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之一,该技术在小麦种植产业中具备较为可观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规模。

2.3 物理防治

对于小麦作物种植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若长期使用药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会为种植地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作物减产。通过物理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化学防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而物理防止防治也是小麦作物种植阶段较为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方式之一,使用该种防治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小麦作物更加健康,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防治方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所谓物理防治方式是指利用加热、加湿、电机、控制温度、声波以及光纤等物理手段开展小麦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物理防治方式较为传统,但其防治具体手段较为丰富,可以根据虫害类型选择更加合适的防治方法,同时物理防治也可以作为其他防治方式的补充手段,提高小麦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7]。在使用物理防治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主要通过分析小麦作物上虫害的特点与类型,选择行之有效的物理手段对虫害进行控制与消除,从而达到控制小麦作物病虫害的效果,例如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开展防治虫害工作,在夜间使用灯具从而达到吸引害虫的效果,而后利用人工方式对害虫进行清除。或者是破坏害虫滋生的环境,降低害虫繁衍的数量,由于小麦种植地区会生长出较多的杂草,杂草会成为害虫栖息与繁衍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除草工作。另外,在除草过程中也需要对杂草下方土壤进行翻土,因部分害虫会栖息在土壤表层,进行翻土操作可以避免为害虫提供栖息环境。在收割小麦作物时,也需要对土壤进行有效处理,从而防止土壤中残存虫卵,降低明年种植小麦时虫害的风险。可以在冬季利用太阳光对土地进行长时间暴晒,而后使用紫外线设备清除土壤中越冬的虫卵,降低虫卵孵化概率。

2.4 季节性防治

小麦作物在不同季节时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形态,每个形态所对应的病虫害的发生形式也截然不同,所以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季节对小麦作物的影响,对不同季节的小麦进行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此保证小麦在各个季节均具备较高的生长质量。小麦种子生长的关键季节为春季,在此季节中相关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土壤营养成分与气候变化等相关因素对小麦进行施肥与喷洒药物等方式去除土壤中所存在的虫害问题,从而保证小麦种子在春季得到快速的发展。夏季是小麦作物快速生长的阶段,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且降雨量较低,所以需要相关种植人员根据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对小麦作物进行适当的补水,尽可能避免小麦在夏季出现因水分供给不足而导致其出现病害现象。除此之外,相关种植人员也需要提高对小麦种植田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田间的巡查强度,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病虫害现象,则首先需要对所出现的病虫害特征进行记录,而后对小麦种植田进行全方位的排查,在确定病虫害的数量后进行上报并根据病虫害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秋冬气节,由于气温骤降也会提高小麦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因此相关种植人员需要加强对小麦的施肥次数与施肥数量,结合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对小麦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例如对于生长状态较差的小麦,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施肥时选择氮肥,从而提高弱苗的实际生长质量,加快其生长速度,进而保证此类小麦苗拥有健康的生长状态越冬。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小麦的品种选择、播种前的准备、种植密度的规划等相关因素。在开展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较为健康的防治方式,如物理防治、季节性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相关防治方式,以此使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具备绿色、环保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