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颖,张乃祜

(山东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1 研究背景

1.1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这是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继续对乡村发展做出重要政策指导。文件指出要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

1.2 制约农村广阔天地发展的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经济取得显着进步但仍发展缓慢,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缓慢;生产经营模式单一,仍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未实现农林牧副渔业多样化集约化发展。农村集市大多为农民按传统自发经营,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破坏了村容风貌;同时农村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也较低,大多数固守己见,难以进行技术、资金、人才等的引进,且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村广阔天地难以得到真正开发。

1.3 现有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存在缺陷

(1)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主要表现在:城乡人才资源不平衡、融资不平衡;城市资源多发展前景广,人才大量涌入城市,而农村,则反之[1]。

(2)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牌效益不显着,农村地区知名度往往不高,造成“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以及资源型产品;产业统筹规划不足,一二三产业各自为战,缺乏联动。

(3)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大棚塑料薄膜残留、耕地和地下水破坏等等不规范开发现象。

2 研究内容

2.1 概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农民对于新模式,新思路和绿色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朱村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并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新模式,“一体”是三产融合,“两翼”即一“红”一“绿”,“红”指的是红色文化旅游,“绿”指的是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新朱村模式”可以为我省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提供可借鉴的新样板。

2.2 研究的实践依据以及农村市场分析

2.2.1 实践依据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研究从四个方面对乡村发展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分别是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现状、乡村生活风情和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这四个方面为基本点出发。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即三产融合、产业升级。目前乡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链不健全、产品缺乏竞争力、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就是改进原有的生产方式,从分散、小规模的小农式生产向集体、大规模、自动化的合作社式发展转变。朱村因地制宜采用土地流转、生态观光新方法发展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建起100h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涵盖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梨园等项目,实现增产增收,农民收入翻了三番。

同时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对产业兴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为农业企业、返乡大学生、农业大户和扶贫车间提供更加新颖的技术,可以持续地吸引人才流向有潜力的农业发展项目。朱村发展出以曹庄镇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朱村电商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农业电商主打“朱村味道”、以欧拉藤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企业将花艺师、园艺师、家居设计师与柳编打包在一起,卖文化、卖服务与体验、以饰柳编为代表的扶贫车间帮助残疾群众脱贫致富、以中国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代表的综合总体规划确立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新思路。

生态宜居方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行和绿色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办使产业经营活动与乡村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有效结合,通过绿色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引导乡村居民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措施,让更多绿色创新的企业带来更多保护环境的项目和设施,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朱村进行了民居改造,仿照朱村原有古建筑,将村中民居装修成明清建筑风格,美轮美奂。

生活富裕则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上面。农村地区通过绿色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地引进人才和高质量的企业,从而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源泉,收入水平就能稳步提高。

同时,绿色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与乡土风貌相联系。绿色创新创业会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让绿色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乡村居民的心中,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有力群众基础。

因此,采用绿色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乡村发展中四个方面的实现。

2.2.2 农村市场分析

目前,虽然各地方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出了各种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各地方的发展模式大都只适用于本地。我们曾经考察过许多地方,如临沂市马庄。当地原是贫困村,后政府大力建设扶贫车间,走发展绿色产业的模式,先后建立了冰糖葫芦生产厂、木材加工厂,使该村成功脱贫。但我们发现,当地扶贫车间生产的冰糖葫芦知名度低,没有品牌优势,导致社会接受度低、市场狭窄,其销售基本上仅限于本县,且每年很多产品都由政府购买作为福利发放,这本质上还是“授人以鱼”,不是真正靠产业实现脱贫,而且近两年该厂盈利能力减弱,当地木材厂的经营状况也与之类似。该地乡村振兴模式恐怕难以持久。我们还考察过一些靠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乡村,近几年在疫情的打击之下,其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一些地方甚至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周围政府每年组织人员去参观学习的门票钱。

由此观之,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从总体来看,各地方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协调性、统筹性不够,甚至一个县的各个村庄都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十分混乱。缺乏统一的规划,这导致侧重发展实体产业的乡村得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均衡,许多地方发展的支持资金少,使得企业的规模小,产业集聚规模低,缺乏品牌效益,进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水平低,难以为继。同时,各地方“各自为战”又导致产业园区重复建设率高。对于一些侧重于发展文化旅游的乡村来说,其重心放在旅游业上,想要发展实业就要追加政府投资,这会大大加重政府财政困难。

其次,各地发展模式的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地方为了发展,就去引进一些发达省份淘汰下来的落后产能。这些淘汰下来的企业主要是一些高污染企业,这些被引进地方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未来,国家会继续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现在这种零散的、各自为战的模式一定会被更加强调整体性、绿色和可持续化的模式所取代。而以朱村为代表的“红+绿”模式,采用“一体两翼”的方式,强调整体性、绿色和可持续性,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乡村振兴要求,市场前途不可估量。

3 研究调研与分析

3.1 朱村简述和红色资源概述

朱村历史悠久,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300余座和一座清代书院,是目前鲁东南唯一一处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朱村不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红色资源也十分丰富。早在20世纪30年代,朱村就建立了党支部。他们积极宣传抗日、发展党员,领导全村配合八路军打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广大村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先后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输送物资。

3.1.1 朱村红色文化传承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视察,看望老党员。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朱村人民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再接再厉,谱写出新的辉煌。

朱村着眼长远长效,打造“3+1”理论武装体系践行区。借助理论讲学日、广播“村村响”等活动阵地,及时跟进习近平主席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书记领学、讲学讲堂、线上线下等形式,邀请老党员、老支前为大家“讲故事、学理论”;发挥王经臣、王克昌等宣讲骨干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七讲七进”活动,持续放大“讲沭·强富和美故事”宣讲品牌,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造沂蒙精神大讲堂,朱村充分挖掘自身红色资源,搜集沂蒙支前史、抗战史等史料,建设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抗日战斗纪念园、朱村民俗馆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展馆,红色教育基地。朱村还举办“微视频”大赛,既传播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当地的名气,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3.1.2 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朱村立足优势资源,瞄准长三角市场,按照“生产+研发+加工+物流+营销”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高定位、高标准建设以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商贸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

事实上,“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意味着必须聚焦产业链前端,从源头主抓农业生产,提升规范化水平。随后,以规范化为源头,淘汰落后动能,推动集约化发展,做大做优整个行业。

朱村通过政府配套园区基础设施,构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出台入园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各类产业向聚集园区汇聚,做到园区间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形成“三园同建、互联互动”的产业功能空间格局,实现以产业园建设倒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3.2 朱村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对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影响

朱村人民不仅积极传承红色文化,还积极利用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促进村子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朱村时说“一定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此,朱村争取相关政策,建设了红色朱村文化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了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朱村正逐渐从革命年代的支前“大后方”转型为乡村振兴“大前方”。朱村人告诉我们,当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村民增加5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24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截至2021年,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年时期的两倍多。

此外,朱村先后投入5.2亿元,打造红色阵地、发展红色文旅,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朱村及周边村民将土地入股当“社员”,到景区务工当“职员”,搭上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快车。许多村民农闲时就去红色文化展馆当导游,既增加了人民收入,又使得红色文化展馆更加生动有趣。朱村还有许多老人与各展馆合作,教游客编木框、竹篾,吸引游客,同时很多游客会购买他们编织的木框等作为纪念品,这就又增加了这些老人的收入。

朱村党支部的人告诉我们朱村红色文旅“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的规划,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介绍,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为本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160多个,90%的商户经营者是本村及周边的村民,预计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仅去年国庆期间,村里就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次,高峰期一天接待了24个党性教育团队,经营综合收入2000多万,有的商铺一天经营额就过万元。”发展红色旅游,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了村民就业,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4 研究的意义

4.1 乡村振兴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在三农政策措施,以及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改革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

4.2 高校、大学生方面

高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开设“新农科”专业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农科人才。

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乡村调研,深入了解乡村种业企业发展现状,不仅为大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坚定了他们作为农学人助力乡村发展、强农兴农、发展农业建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