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宏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江苏 苏州 215000)

0 引言

苏州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具有以太湖湖滨湿地公园、金仓湖湿地公园、张家港沿江观测点、太湖绿洲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群。苏州湿地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地区之一。由此可见,对于苏州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苏州湿地概述

2019年最新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苏州现有鸟类共有342种,整个江苏省现有湿地鸟类总数为448种。其中,隶属于雀形目的鸟类总数最多,共99种,而隶属于戴胜目鸟类总数最少,目前只发现1种。湿地内尚未发现隶属于夜鹰目和鸮形目的鸟类。

若从苏州各个湿地鸟类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太湖绿洲湿地公园在2015~2019年内的平均得分最高,为85分,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和东太湖湿地公园,5年内的鸟类多样性得分分别为81分和78分;倒数一、二、三名分别为震泽湿地公园、金仓湖湿地公园、阳澄湖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与太湖湖滨湿地公园,5年内的鸟类多样性评分结果分别为61分、63分、64分;

若从湖泊角度考虑,雁鸭类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种类14种,鸟类总数为4204只,综合评价为满分5分;鸻鹬类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太湖湿地公园,种类21种,鸟类总数为518只,综合评价为4分;鹭类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湿地公园,种类7种,鸟类总数为507只,综合评价为4.5分;猛禽类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种类15种,鸟类总数为234只,综合评价为满分5分;

若从湖荡角度考虑,雁鸭类大部分都生活在天福湿地公园,种类10种,鸟类总数为258只,综合评价为满分5分,与其他湿地间存在较大差距;鸻鹬类大部分都分布在天福湿地公园,尽管种类只有9种,但鸟类总数达到了47只,综合评价为4.5分;鹭类大部分都分布在沙家浜湿地公园,种类8种,鸟类总数为7257只,综合评价为4.5分;猛禽类大部分都分布在沙家浜湿地公园,种类3种,鸟类总数为17只,综合评价为满分4.5分。

2 苏州湿地保护恢复模式

苏州湿地保护恢复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为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和湿地植物恢复模式。

湿地生态恢复模式指的是将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价值或功能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进行人为改造、利用、开发与管理等活动,以提高其社会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人工构建自然群落结构、种植乡土物种、采用先进技术培育优良植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措施。

湿地植物恢复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对现有湿地植被资源调查、分析及评价,确定适宜于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方式。它综合考虑了景观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在对当地退化湿地生境条件进行修复与改善之后,该湿地将会成为一个有利于鸟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生存繁衍及发展的环境,并最终对其实现可持续利用[1]。

而对于苏州湿地保护恢复来说,应根据不同类型湿地的特点来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策略,如:针对城市湖泊型湿地采取“以水为中心”的整体设计思路;针对河道型湿地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法。

3 基于鸟类保护的苏州湿地保护恢复影响分析

在对湿地内现有鸟类开展保护作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意识到不同鸟类对其生活所需的环境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苏州湿地保护恢复来说,相关人员除了要采取分级处理以外,还应将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对不同季节和生境的合理把握来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以此来增强整个工作对现有鸟类的正向影响。

3.1 湿地保护恢复不同阶段对鸟类的影响

就苏州当地的现实自然环境状况来看,近年来苏州地区极端天气时有发生,这种恶劣的天气气候势必会对湿地保护与鸟类生存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处在越冬期的鸟类来说,当地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湿地鸟类安全过冬,比如通过在湿地内搭建鸟类避难所、增设鸟类停歇处等。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将对鸟类的伤害降到最低,相关人员在建设越冬期鸟类避难所时应尽可能使用芦苇、树枝等材料,此外还应对该湿地鸟类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合理安排每个湿地内越冬期鸟类避难所的数量和位置关系[2]。

此外,若湿地内食物不足,可能还会对处在哺乳期的鸟类产生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可以在湿地食物短缺时期搭建临时投喂点,并安排专人定期到指定地点投喂食物,保障鸟类的日常生活所需。此外,在选择临时投喂点的安设位置时,相关人员应在尽可能确保投喂点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将现有水池于琦相连接,使二者成为一个简易的连体结构,这样能为鸟类的觅食提供方便。通常情况下该连体结构的长宽高分别为3.0m、1.0m、0.8m,但具体数值还可根据湿地的环境状况和栖息在此湿地的鸟类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而对于处在迁徙期的鸟类来说,当地人员此时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如何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由于苏州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质量较高,因此已在前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当地湿地保护工作者就可在此时加大对湿地保护恢复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建造鱼苗基地等方式来为鸟类迁徙提供食物支撑与保障。

3.2 湿地保护恢复不同水位条件对鸟类的影响

影响鸟类生活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类主观干扰因素以外,还包括湿地面积大小、湿地内植被覆盖率、植被种类、所含食物丰富程度、与其他湿地或栖息地之间的直线距离等。但根据苏州多年湿地保护恢复经验来看,湿地的水域宽度与深度一直是会对鸟类栖息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大重要因素。即便是同一个湿地,其在不同水文条件状态下也会对栖息在此的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现有相关数据信息的情况来看,可以将苏州现有湿地鸟类统分为涉禽与游禽两种。对于游禽来说,不管是溅水类游禽还是潜水类游禽,这类鸟都更适合在超过20cm的湿地中栖息和生活;而对于涉禽来说,跗跖较长的涉禽鸟类同样也适合在超过20cm的湿地中栖息和生活,但跗跖较短的涉禽鸟类更适合生活和栖息在水位深度不超过4cm的湿地内。

3.3 湿地保护恢复不同栖息地对鸟类的影响

鸟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包括浅水植被区、河漫滩、沼泽等。因此为了能够尽可能满足多种鸟类的生活需要,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充分考量不同湿地具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现有环境进行适度调整和改进,以便不同鸟类的选择[3]。

以苏州太湖湖滨湿地为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主要开展区域为该湿地内的湖滨与浅水区域。若从保证鸟类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相关人员可以对目标湿地进行阶梯化设计,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增强整个湿地的美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在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同时促进对现有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不同鸟类提供相应的栖息和生活环境。目前,太湖湖滨湿地现有鸟种已由2015年的39种增加到了2019年的58种。尽管太湖湖滨湿地近年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年为2018年,但当地相关人员也仍然在不断推动湿地恢复工程的积极展开。

3.4 湿地保护恢复不同芦苇收割方式对鸟类的影响

不同芦苇收割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栖息在此湿地的鸟类造成相应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都是主要食物为专食芦苇昆虫的各种鸟类。苏州内湿地鸟类会在每年4月末-5月初的时间进行繁殖,而工作人员此时刚刚完成芦苇收割工作,因此很可能使相应鸟类出现觅食困难甚至食物短缺等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当地专业人士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芦苇数量等方式来吸引更多涉禽在此处生活,此外还可以利用芦苇来对人类进行隔绝处理,为现有鸟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4]。

4 加强苏州湿地与鸟类保护的有效措施

4.1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从极大程度上推动苏州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原有基础上对现有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增加生态旅游管理和违法行为追查的相关内容。

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该制度应根据不同湿地的实际情况来对可参观区域和功能进行详细划分,并通过限制当日最大客流量等方式来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恢复和鸟类栖息的破坏。比如,严禁游客以各种形式进入湿地中心区域或鸟类集中栖息区、严禁在参观过程中对鸟类投食或大声叫喊、严禁乱扔垃圾等;而在违法行为追查方面,该制度应该对捕杀鸟类或其他野生生物、非法进入湿地内盗取鸟类资源等行为进行明令禁止,一经发现将交由公安机关进行严肃处理。

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建立苏州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监督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分为测报和实施两个层面,其中测报模块能够实现对目标湿地区域内鸟类生活情况的预测和对整个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而实施模块则能够实现对目标湿地区域内现有恢复工程和其他现场措施的管理、对整个区域生境的控制。

4.2 扩大植被覆盖面积

合理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也是目前苏州对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工作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专业人士可以先对苏州市近年来的湿地植物资源进行积极调查,明确不同湿地中植物的现有种类、分布面积以及生活在此湿地中鸟类对该现有植被的接受程度等,并以此展开对目标湿地的生态监测。为了确保生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人员还可以定期对目标湿地区域内进行多次监测,并根据该监测结果找到各湿地植物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中的结构特征以及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以此展开对多种湿地的综合研究,尤其要关注退化或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现有植被状况,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相应措施来对现有植被覆盖面积进行合理扩张[5]。

湿地内的各类植被不仅能为栖息在此的现有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为其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和隐蔽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鸟类起到吸引作用,增强该湿地和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此项工作对鸟类的不利影响,相关人员在开展植被面积扩张作业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想使不同鸟类都能在苏州各大湿地内找到适合的栖息场所,提高当地湿地资源和其他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相关人员应先对湿地植被群落进行合理配置,并根据实际分析结果来确定配置计划与实际执行方案;另一方面,在扩大湿地植被面积时还应加强对现有鸟类的保护,作业时间必须避开鸟类繁殖期。

4.3 加大湿地与鸟类保护的宣传力度

加大湿地与鸟类保护的宣传力度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提升人们对于自然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苏州地区的相关人员应不断增强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现状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对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维护,以确保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想进一步完善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就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可以从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将各种有利于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形式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当地有关部门还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宣教工作,以此为基础有效提升宣传效果,进而切实保障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来加大信息传播力度,让社会公众能够全面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去,从而使得全社会都能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苏州在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应的进步空间。当地相关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工作思维和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对湿地内鸟类在生活习性上的了解,并站在全局视角下重新审视整个湿地恢复与鸟类保护工作。这样才能在增强湿地保护恢复效果的同时,为更多野生鸟类提供满足其生活所需的服务,为当地赢得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