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红元 叶海丝 韦荣玲

摘要: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中的合理应用具有保障水稻产量与稻谷质量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病虫害是威胁水稻高效高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水稻病虫害管理中能够使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安全以及高效。因此,为贯彻落实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高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本文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以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水稻病虫害为例,分析与研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策略。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理念的深入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种植中的应用备受人们关注与重视。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水稻生产种植的产量与品质,在以往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状况,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应用会导致农药残留,导致稻谷质量与产量下降,且会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加快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全面保障水稻高质高产,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鉴于此,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水稻病虫害概况

病虫害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以前为实现低成本、高成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多数水稻种植人员十分依赖化学防治手段,导致多数类型的水稻虫害逐渐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而在通过加大药量换取良好防治效果的恶性循环下,导致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实际防治效果也越来越差,最终造成水稻病虫害发生概率激增,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2023年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及损失情况如表1所示。柳江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为2,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920 hm2次,

防治面积为3.37万 hm2次,共挽回损失7280.7 t。经过合理制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大幅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植保效率有效提高,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坚固的绿色屏障。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举措

2.1 农业措施

2.1.1 培育抗病虫害水稻品种

水稻的品种会影响其自身性状,尽可能选择综合性性状表现良好、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以此从根源上解决水稻出现病、虫、害等相关问题的概率并切实提高水稻产量。为此,需要依据当地水稻病虫害类型、流行趋势等因素,围绕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同时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还可以动态化更换水稻品种,避免在同一区域内长时间大肆种植同种水稻,防止同种水稻在该区域内的抗性降低[1]。

2.1.2 优化种植格局

一方面,应当以中熟品种的水稻作为主要种植品种,同时合理少量种植晚熟品种水稻,以此切实降低第二代二化螟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降低温度能够有效确保晚稻齐穗,从而减少四代二化螟所致使的白穗问题的出现概率。另一方面,应当尽可能统一水稻的播种、培育、移栽环节,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种植时间差异化所引发的各类病虫害迁移、传播、扩散等问题,同时合理计算密植度,结合实际情况可选用宽窄行的培育方式进行移栽工作,以此提升水稻抗病虫害能力。

2.1.3 科学除虫

首先,需要合理落实水稻低茬收割,同时以集中堆放沤肥、粉碎还田等方式处理秸秆,或是使用驱虫处理后的土壤进行覆盖,使其自然腐烂、发酵,以此有效减少虫卵、成虫数量。其次,在水稻收割工作完成后需要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去除,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机耕道旁、沟边、路边、田边、田埂等环境中的病稻、枯稻、杂草等,以此减少病虫数量。再者,预测三化螟预蛹期并在此期间进行深灌水灭虫,合理把控水位,将其控制在完全浸没稻茬的灭虫效果最佳,持续3 d后排干水即可。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在气候适宜时节,如阳光充足、风力充足等气候中及时翻整、深耕闲置农田,使田间土壤保持一定时间的干燥、通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灭杀土壤中潜在的病菌、虫卵、害虫的效果。

2.1.4 加强田间管理

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合理抚育施肥。加大对有机肥的使用力度,条件允许下可以使用沼肥,同时结合水稻生长情况与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物质合理调整氮、磷、钾比例,避免出现偏施氮肥情况,防止出现禾叶幼嫩贪青。一般情况下,基肥可选用磷肥、有机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制成,而磷肥、氮肥的施放可以按照以穗肥、分蘖肥、基肥的2:3:5的比例进行。另一方面,需要精细化调控田间水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水稻不同生长期进行合理控水,同时遵循“浅水插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有水抽穗、够苗晒天”的原则落实田间水分管理工作。返青阶段需要确保田面水深保持在2~3 cm、移栽后半个月需要确保水分充足但不宜过多,以此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待分蘖苗够厚需要进行排水并晾晒田块,对于肥田、泥田等田块则可以适当提升晾晒时间,以田间刚好开裂为基准,合理把控晾晒时间。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当定期拔除田间枯稻、病稻、杂草等,确保田间的良好通风、光照条件。

2.2 物理措施

2.2.1 灯光诱虫、灭虫

该方式可以有效灭杀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同时也是现阶段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频振式杀虫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杀虫灯之一,其能够有效引诱、灭杀鳞翅目害虫,可以最大限度起到避让益虫、灭杀害虫的防控效果。若想进一步提升灯光诱杀害虫的效果,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高稻田中灯光密度,即纵横距离每隔150~200 m放置一盏杀虫灯,将其高度设置在离地1.3~1.6 m为宜,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电线排布,避免出现绊倒、漏电等问题[2]。工作人员应当每天定时清理杀虫灯中的害虫尸体,同时检查杀虫灯外观完整性并进行及时清理、调整复位、检测杀虫性能等。

2.2.2 性诱剂杀虫

性诱剂杀虫是利用害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进行大批量诱捕、灭杀害虫的方式,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害虫灭杀效果,同时也可以阻碍害虫间的正常交配、产卵并有效减少害虫子代数量。该方式在实际应用时具有高度集中性、针对性特点,因此不会对田间益虫产生影响,是一种绿色可控的水稻病害防控技术。工作人员可根据稻田虫害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集群诱杀剂投放密度,一般情况下仅需要每650 m2的稻田投放一个有效期约在180 d左右的干式诱捕器、害虫灭杀挥发剂即可,将诱捕器设置在距离地面高约70 cm位置处即可发挥最佳诱杀效果,同时也可以在稻田中每隔0.2 hm2或0.25 hm2安装智能施喷装置,并将高浓度害虫性信息素放在其中,使其每天傍晚、黎明时段进行自动喷洒,每次喷洒时间在600 s最佳。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诱虫、灭虫时需要避免出现不同类型害虫的性信息素放在相同诱捕器中进行同时使用的情况[3]。如水稻卷叶螟食诱器,该食诱器中有绿色、环保、安全的生物食诱剂,可以借助高分子缓释载体向田间释放卷叶螟偏好的利它信息素质物,达到诱杀田间雌雄成蛾的目的。

2.2.3 设置防虫网

防虫网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物理性灭虫方式,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工作人员选取足量的防虫网对整个稻田种植地进行围盖,此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化学药剂大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在育秧阶段选取18~20目的防虫网进行围盖,以此实现隔绝育秧效果,能够有效防治水稻螟虫、飞虱等虫害,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等症状,有效提升水稻产量。

2.3 生物措施

2.3.1 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在水稻培育、养殖过程中,可以建立稻鸭共育生态养殖系统,以此起到有效管控、防治水稻中的病虫害情况。以600 m2的水稻区域为一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选取15~30只20日龄左右的雏鸭,确保每只雏鸭的体重在0.2 kg左右即可,将其投放于分蘖初期的水稻稻田中,同时在水稻齐穗阶段将投放的鸭子收回,避免其影响水稻产量[4]。稻鸭共育生态养殖系统不仅可以有效防治稻田中所存在的叶蝉、福寿螺、二化螟、稻飞虱等虫害,同时鸭排泄物也可以充当有机肥使用,从而切实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助力水稻提质高产,此外在放养方式下,稻鸭可以自由穿梭于田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踏除水稻黄叶、杂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稻底部的透光性与通风性,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除稻鸭共育系统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稻鱼共育、稻螺共育等生态系统,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5]。

2.3.2 科学应用生物源农药

一般情况下,生物源农药具有靶向性,因此在实际使用期间药物对除靶标外的生物影响较小,同时也不会对水稻本身、稻田环境等造成污染与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用性。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源农药可以有效起到防治二化螟的效果;稻瘟病可以使用春雷霉素进行防治;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可以通过井冈霉素进行防治等。工作人员在喷施生物源农药前,需要观察气候条件与气候温度,尽可能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喷药,避免出现药性降低、防治效果下降的现象。

2.3.3 保护虫害天敌

在生物防治措施中,生物防治理念是中心思想,通过培育、保护虫害天敌,为虫害天敌创造良好生存、繁育条件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利用虫害天敌进行防治也具有绿色环保特点,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基于生物学角度来看,螟虫、稻飞虱等水稻养殖环境中主要虫害的天敌为蜻蜓、青蛙、瓢、寄生蝇、寄生蜂等,因此工作人员在田间管理期间可以适当避免或减少对此类生物的干扰行为,或是根据此类生物的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存条件,以此加强对稻田间虫害的抑制效果[6]。

2.4 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主要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如农药等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是,化学农药若长时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则会产生一些不可逆或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水稻质量降低等,同时也可能会对害虫天敌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便会逐渐提升稻田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精准把控虫害具体情况,根据虫害程度与具体表现,合理选择农药类型与喷量。另一方面,所选择的农药应当具有低残留、低毒性、高效性的对口农药,严禁使用残留期长、毒性猛烈的农药,同时在实际使用期间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内容进行使用。除此之外,为避免虫害对单一农药产生抗药性,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多种农药轮替使用的方式。如: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的病虫害化学防治中,对于飞虱二龄若虫可以使用70%吡虫啉、50%吡蚜酮、20%扑虱灵、36%噻虫啉、25%烯啶虫胺等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使用阿维菌素;二化螟可以使用三唑磷、甲维盐、毒死蜱轮换施药2~3次[7]。

3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总量与频率,通过制定科学的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化学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与水平,保障水稻高质高产。应进一步加大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基层培训力度,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建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示范区,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秋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4):37-39.

[2] 赵安艳,马如兵.探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江西农业,2023(2):43-44.

[3] 房晓康,王海霞,梅爱中.东台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J].种子科技,2023,41(14):127-129.

[4] 李永平,马殊,马秀芳.城固县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3(11):87-90.

[5] 朱承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对策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3(9):105-106.

[6] 梁珊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分析[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7):77-79.

[7] 陈田贵,刘超平,林秀英.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5):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