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献报道,我国慢性病病人平均年龄较10年前降低10~12岁[1],慢性病患病人群趋于低龄化,人类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因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产生费用较大[2],所以高效健康教育、经济治疗手段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方面尤为重要。赋能教育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以病人为中心,让其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管理中,提升病人责任感及健康素养[3-4],并称之为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理念[5]。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综述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情况。

1 赋能的概念及起源

赋能是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意识和70年代的自我帮助观点被人们所认识[6],其中关系路径和动机路径是它的两个主要起源[7]。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赋能定义为慢性病病人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来影响健康结局与生活质量[8]。虽赋能有不同的解释,但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发掘个体潜能,利用自我主观能动性,提高慢性病病人生存质量。

2 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原则和意义

赋能教育的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协助病人发挥自身潜力,以实现自我认知行为的提高,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对慢性病病人进行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是嘱病人学习健康知识,指导其遵医嘱进行治疗,对于问题的出现往往过多关注于成因的挖掘,且无法获得预期的健康教育效果[9]。而赋能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日益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护理模式,特别是在慢性病的领域[10]。赋能教育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和尊重病人的干预模式,让病人发现、发展其潜力,让其自主参与健康教育。护士的角色则转变为帮助病人提高其适应能力与自我康复能力,协助其寻求解决方案,培养病人主观能动性,延缓疾病的发展。

3 慢性病病人对赋能教育的需求

3.1 对赋能教育者的需求

3.1.1 同伴互助者

通过相似身体状况或经历的病人,积极主动地在生理或心理上给予支持[11]。这不仅节省人力和物理资源,还可以为同伴提供精神支持。分享在增强教育能力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改善自我管理,减少孤独感,恢复社交功能,并重新获得自我角色。

3.1.2 社区专业医护人员

目前,专科医护人员虽专业水平高且经验丰富,但门诊量较大,无法专心做赋能教育工作,这就要求社区相关医护人员发挥主要的作用。给予教育者提供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培训,定期到家中随访,使病人受益。

3.2 对赋能防治信息的需求

慢性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在经过医院治疗得到控制后,基本都选择回家疗养。基于慢性病长期、反复性的特点致使老年人在其并发症防治中对知识、行为、心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更为强烈。赋能以被动的管理模式转换为主动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病人对健康负责的积极性,使之在并发症防治中发挥主要作用。

3.2.1 知识信息

慢性病高危人群对疾病知识及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非专业人员”(没有经过统一赋能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性及全面性。在应用赋能教育的过程中,赋能教育专科护士帮助病人实施这一行动[6]。慢性病病人急切需要相关教育者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

3.2.2 行为信息

传统相关专业教育人员施教,病人受教模式对慢性病病人防控疾病仅局限在了解和认识疾病的范围内,因此,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专业赋能教育实施者帮助、指导病人主动参与到疾病自我管理中,通过赋能教育不断改善自我行为,使病人更明确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更积极地参与疾病的防治,教育也得以顺利进行。

3.2.3 心理信息

慢性病病人因长期服药和自我护理,导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发生抑郁、焦虑的风险也相对提高。近年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护士对病人的生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有较全面的认识。但病人个体的差异使多种需求项目不能满足病人,护士对病人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12]。通过将传统健康教育与赋能理论相结合,慢性病病人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促进乐观心理情绪的形成,同时相关教育者更能增加对病人的了解。

4 赋能教育在慢性病病人中应用研究现状及效果

4.1 干预方式

赋能理念的形成促使赋能教育多元化发展。以云端、互联网等网络技术融合赋能教育的教育理念,使病人自我监测能力、生活质量显着提高[13]。Mantwill等[14]研究显示,病人通过互联网登记血糖、血压水平,制定计划等,不但可减轻疾病带来的压力,且能实现赋能自我管理。徐海波等[15]将授权赋能式健康教育应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中,采用小组式教育模式对病人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雷华冰等[16]干预结果相一致。刘丽芬[17]应用说教模式,通过建立护理访视团队对糖尿病病人实施赋能教育,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表明,应用说教式的赋能教育模式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每日血糖测量次数增多,促使病人提高了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进行血糖控制。

4.2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不仅仅是单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是功能性、互动性和批判性等素养的多层次内涵融合[18]。张颖君等[19]开展以赋能为理论的基础健康教育来提高健康素养,从而达到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赵福云[20]通过对比性研究,将90例糖尿病病人等比例分配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素养和血糖水平都有所提高。桑甜等[21]研究发现,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让病人参与血压管理,增强病人改善健康意愿和获得健康信息的素养,有助于病人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最终实现延长寿命目的。

4.3 自我管理

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赋能教育应用在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中,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健康结局,如减轻病人的临床疾病症状[22]。Janet等[23]对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和管理能力的研究中选取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在干预1周、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收集脑卒中病人赋能干预结果,研究表明,干预的时间越久病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为及功能恢复效果越好。陆军[24]对108例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赋能教育,结果表明,赋能教育能降低病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病人依从性、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

4.4 心理护理

赋能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其在慢性病病人心理护理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Prigge等[25]对1 622例慢性病病人进行病人赋能的跨疾病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赋能对病人会产生两面性心理影响,积极影响在于病人对信息搜索和知识获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而消极影响在于决策参与者可以降低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刘芳艳等[26]在授权教育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家属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应用授权教育问题——帮助型的伙伴合作教育模式,使患儿及家属共同参与疾病管理,从而提高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仝慧娟[27]观察到通过家庭赋能教育病人的康复效果,护理干预后,病人的总体生活质量、情绪功能和身体机能的整体质量较对照组好。

5 展望

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供不应求,使慢性病健康教育呈“井喷”状态[28]。有效改进相关医疗政策,体现实践工作重大意义,更突出赋能以智慧教育方式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使护士和病人得到“双赢”的结果。“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赋能教育在护理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该模式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在国内应用仍有不足之处:①应对其长期应用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反馈;②学者们多关注干预动态行为,忽略病人的心理问题、健康素养等方面,这为以后在健康干预整合提供进一步的指向;③应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多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相结合,从以往单一慢性病病种的研究向多种慢性病的群体转化;④对教育者(包括子女、同伴)的自我管理培训管理课程相对较少。应提供给病人更专业化、科学化的健康教育,使之更好地防控疾病,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