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慧,张旭卉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儿科,陕西 安康 725000)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在非流行期间占小儿肺炎病原的10% ~20%,流行年份则高达30%以上[2],好发于5~9岁的儿童,其次为10~14岁儿童[3]。笔者回顾性分析220例MP感染的病例特点和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室2010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MP感染并治愈出院的患儿220例。其中男童112例,女童108例。患儿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4岁的患儿有56例,4~7岁88例,8~10岁60例,>10岁16例。具体年龄分布详见表1。

表1 具体年龄分布

1.2 方法:所有病例实验室MP-IgM滴度≥1∶160,诊断结果均显示为阳性。与此同时进行三常规、C-反应蛋白、血红细胞沉降率、胸片检查;部分有相应系统损害的患儿有针对性地加查乙型肝炎两对半、肝功、肾功、心肌酶、尿培养、脑脊液常规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B超、头颅CT及MRI等。

2 结果

2.1 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所有病例中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并首发者158例。其中9例仅有流涕、鼻塞,偶有轻微咳嗽;伴有喘鸣及呼吸困难者61例;体温在38.5℃以上持续3 d者76例;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胸膜炎例数分别为7例、3例、2例。

2.2 肺外表现:肺外表现者62例,分别有消化、皮肤、循环、泌尿、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等。

2.2.1 消化系统:有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有25例,以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为具体临床表现。粪常规WBC∶(+)。肝大,可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可发展成急性肝炎。但大多数患者肝功能随肺部炎性反应痊愈而趋于正常。

2.2.2 皮肤黏膜:出现皮疹11例,大多数患儿出现皮疹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疹形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斑丘疹和疱疹。其中丘疹样荨麻疹5例,川崎病样皮疹4例,其中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者2例。

2.2.3 循环系统:CK-MB升高,心肌损害患者有7例。以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和憋闷为主要临床症状。听诊结果表明有早搏、心动过速、心音低钝等现象。心电图T波低平、窦性心动过速、异常P波、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分别为6例、2例、2例。

2.2.4 泌尿系统:共6例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不同程度水肿,尿常规异常(WBC≥5/HP,RBC≥3/HP),蛋白(+)、肾功能检测基本正常。

2.2.5 血液系统: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者5例,其中血小板减少7例。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2.2.6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者6例。患儿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意识障碍等。少数以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炎表现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70%正常,余压力增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脑电图1例异常。

2.2.7 其他:四肢、关节疼痛2例,表现为非特异性肌痛和关节痛。主要是多个大关节、中关节症状,呈游走性。无明显活动受限。预后良好。详见表2。

表2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表现

2.3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静脉滴注红霉素20~30 mg/(kg·d),治疗1周后,症状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则进入序贯治疗。改用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治疗,连服3 d停4 d,总疗程为3~4周。治疗过程中,出现相关症状时均对症处理,预后良好。

3 讨论

MP是目前已知存在最小的一种致病微生物,其感染广泛存在。MP感染引起肺外表现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观点为自身免疫反应。当MP感染后会有相应的自身抗体出现,在此基础上形成免疫复合物,牵连到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从而出现累及肺外系统的具体表现[4]。当MP感染引起肺外表现时,可使病情复杂化,易造成误诊,所以对于不典型病例,或多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能用细菌或病毒等感染解释者,应考虑MP感染的可能。MP感染早期治疗需采用足量、全程抑制合成病原体蛋白质的大环内酯类药。

综上所述,对于不典型儿童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早确诊,早治疗。

[1] 张 莹,赵顺英.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9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l,29(8):720.

[2] 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l:1204-1205.

[3] 綦美霞,别慧玲,赵洪波.小儿支原体肺炎4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99.

[4] 李宝华,纪丽红,黄 薇.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17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