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晓香

于漪老师说:“上课的质量会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听评课则是对课堂进行综合观察,对教学得失与成败进行归因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听评课,不仅要体现评价者的专业素养,更要凸显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立场。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不仅包含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对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提升有着独特的教育魅力和实践价值。评课教师只有站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的视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观察作课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更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发现教学中的亮点,精准剖析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评价的方法,实现从常态听评课向有观察、有分析、有智慧的专业课堂观察诊断转变。

一、依据课标,找准定位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以及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直接依据,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刚性要求与标准,有着“三必须”的特殊使命:教科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展开,课后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评价。

1.深度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立意。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将课程目标指向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本课程的DNA,即整个德育课程体系的基质和纲领。这标志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学科立场转向教育立场。学科立场立足于学科本位,而教育立场则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在旧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上位的统整,避免了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割裂。

2.理解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新课标中一个重大变革是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使关注人的成长成为该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实现了以人的成长统领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强化了该课程要努力做到“目中有人”的根本属性,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品格和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关键能力。

3.明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与思想性、综合与实践性的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以及人格修养,增强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骨气和底气,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有本领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二、有效准备,专业思考

面对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需要听课者课前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做好理念上和方法上的准备。课前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来教”。课中有针对性地重点去关注,课后尽力落实以学评教的新课程理念。如此,才能听出“新”意,悟出“新”道,增长“新”的教育智慧。

1.转变角色,明确任务。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思维新、情怀深、人格正、自律严、视野广的高品质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成为时代的召唤。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明确历史站位,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的价值追求,把该讲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实践,陪伴学生道德及精神成长。

要进一步明确听评课的主要任务,重点关注施教者教学思想是否更新,课标理解与教材处理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是否全面、合理、准确,课堂结构、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是否到位,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态度及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方面的问题。

2.充分准备,有的放矢。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听评课更应该做到有备而来。要根据作课内容确定听课的主题和重点,对上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较为清晰且系统的认识,做到胸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听评课。

理念准备到位。理念的储备要靠平时的积累,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学品质的高低,最主要的是教师德育观的确立。要认真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的新要求,突出价值认同与引领。生活是道德成长的根基,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是该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更要关注因材施教,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融合起来,努力为学生建构有道德、守秩序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内容准备充分。听课前要研课标、读教材,了解教学的内容是该课程的哪一部分并先自主备课;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整体上把握本单元本主题的基本结构,借助主题,立足学情,有效落实课时目标,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学情准备深入。听课前最好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情况,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要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身边发生的哪些事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本课有关,该主题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等。

方法准备得当。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千方百计为学生精心设计生动、鲜活、可感的道德体验活动,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作桥梁,以理服人,德润人心。引领学生在感受体验中表真情、说真话,将单元主题蕴含在真实的活动情境和任务当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整体地运用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态度,在实践感悟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全方位观察,多视角分析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评课者要带着思想进课堂,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态作为评价的关键点,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去观察与思考,以便作出全面、系统、综合性的评价。

1.思。一是边听边思:这节课想让学生明白什么?获得什么?活动设计是否有效?怎样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东西?教学活动及教学手段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该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小组、个人或全班学生的活动是怎样展开的?学生参与度如何?如何把课上的教育效果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的生活?二是换位思考:这个问题换成自己会如何处理?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如果有机会给该班学生再上一次相同类型的课,会有哪些不同?

2.看。先看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教材的重难点与特点是否能抓住;教学素材的选择是否紧扣时代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否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第二,教学目标是否关注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是否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且能有效达成。第三,是否为学生营造利于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有“魂”有“情”有“辩”有“行”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教与学的互相促进、和谐共生。第四,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课程的结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重案例教学,是否积极探索体验式、主题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感悟和建构。第五,是否以学论教,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六,板书设计是否美观合理,作业布置是否做到“近”“小”“实”。

再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视角因听课者不同而不同。课光听不行,更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一,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是否积极愉快,是否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与鼓励,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现实问题与困惑得以解决。

第二,是否能够借助典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辨析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和谐有序,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在迁移和深化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四,活动时间是否充分,过程习惯是否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实流露。教师应根据学情实施教学,高度关注课堂生成,使学生能够说真话、诉真情,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3.记录。一是教学实录,重点记录课堂结构的条理性和合理性,即定量记录,如提问的时间和出现频率、学生回答的方式和时机、情境材料运用的效率,以及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和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二是学生活动,即定性记录,如探究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师课堂机智是否充分体现等。此外也要记录观察者的现场感受、理解与思考。

4.诊断。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规则与纪律、秩序与冲突解决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提升德育实效的角度开展综合诊断与评价。即学生的课堂收获重点围绕核心素养,对照教学目标的素养要求,询问学生的课堂体验,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等。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实现以评促教。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教得有方,学得扎实,收获多元。观察四个方面:教学理念是否突出,学科特点是否鲜明,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教学设计是否独具特色。检查五项指标:目标达成度高,内容鲜活可感,教学程序和策略适宜,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

总之,听评课是一门艺术。只有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课视角,关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作出专业、客观、科学的评判。要善于营造乐于分享、直言观点的听评课氛围,以此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评出特色”“点出创新”,使听评课成为教师间互相切磋、交流与学习提高的过程,更具针对性、指向性、专业性,真正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