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斌

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肛瘘40例临床治疗体会

杨国斌

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目的探讨肛瘘手术的方法效果。方法对40肛瘘患者行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痊愈2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治愈时间15~35天,平均25天。结论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挂线疗法、肛瘘切开或切除术等。

肛瘘;手术治疗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病,肛瘘根治的关键是针对肛门腺感染彻底切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肛瘘多需手术治疗。控制急性感染,减轻症状,防止扩展。准确地找到内口,切除瘘管及炎症肉芽组织和瘢痕[1]。手术后仍需有良好的括约肌功能。愈后肛门、肛管不发生畸形或狭窄。因此,手术方法应根据内口位置的高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来选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肛瘘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5年。单纯性肛瘘20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1例,高位单纯性肛瘘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3例,马蹄性肛瘘3例。

1.2 方法

1.2.1 瘘管切开术。从外口至内口将瘘管完全切开,使之成为一“V”形敞开的创面,从基底逐渐长平、愈合。此术适应于瘘管行径不通过肛管直肠环的低位肛瘘。如瘘管在皮下者,在外括约肌皮下部与浅部之间者,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复杂肛瘘的支管、弯曲的马蹄形瘘,也可作为第一期手术,切开支管或弯曲瘘管,使之成为单纯的直瘘,择期再行二期手术。保持引流通畅,创口呈“V”字形,由基底部逐渐愈合。

1.2.2 挂线疗法。主要适用于瘘管通过或超越肛管直肠环的肛瘘。该手术的优点是:挂线后10~14 d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逐渐离断,此过程中肌肉纤维与周围组织逐渐经过炎症粘连,括约肌离断不致发生回缩造成较大缺损或肛门失禁。但如果瘘管弯曲并附有支管时,1次挂线容易引流不畅或遗漏支管。手术中宜配合以切开弯曲的瘘管和支管,或采用分期手术方法为宜。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不用换药,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愈合等优点。

1.2.3 肛瘘切除术。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痊愈2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治愈时间15~35天,平均25天。

3 讨论

初生肛瘘内口的炎症面较大,管道较粗,腐肉未尽,流脓较多且黏稠,脓白黄或暗红混有脓血,腥味臭。陈旧性肛瘘比初生肛瘘流脓减少,时有时无,色呈白色或桃花色,有时呈稠白黄色,臭味轻。黏膜下瘘和内盲瘘脓液经肛门流出,脓血相混,多数排便时先出脓后出大粪,粪便上粘有脓血,腥粪味臭。结核性肛瘘脓液清稀,米泔样色,有干酪样坏死物,无臭味,经化验可确诊。肛瘘癌变脓液透明呈胶状,咖啡色黏液,有特殊腐肉恶臭味。还有脓黄色奇臭,多为大肠杆菌感染;脓带绿色,多为绿脓杆菌感染;脓有黄色小颗粒,多为放线菌感染[2]。另外,脓带黄稠粪臭味,多为湿热阳证;脓淡白清稀,微带粪臭,多为虚证。肛瘘一般不疼痛,仅有不适感。当外口闭合,引流不畅,脓液蓄积瘘道,局部发生肿胀疼痛;外口溃破,脓液流出,疼痛缓解,如此反复发生。内盲瘘和黏膜下瘘,常感直肠下部和肛门有坠胀不适,窦道蓄脓肿痛,排便时和指压(指诊)疼痛加重。肠内分泌物和脓毒,从肛瘘外口流出,肛周潮湿发痒。若不及时治疗,毒水长期刺激肛门,引起肛周湿疹或肛癣;长时间行走摩擦引起肛周皮肤发红或糜烂,火辣辣的痒疼。肛瘘平时症状不明显,当发炎时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似如感冒,口干,时有出汗及大小便困难。日久不愈,面色无华,贫血消瘦,精神不振。

现代肛瘘的手术方法可以分为括约肌切断手术和括约肌保存手术两大类。括约肌切断手术是以往应用最普遍的手术方法,一般又称为开放创面术式。为了缩短治疗天数和保护肛门功能,开放创面术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术式。括约肌保存手术,又叫做肛瘘的剔除手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手术方法,只要能明确找到肛瘘的原发病灶,合理施术,就能不切断肛门括约肌而治愈肛瘘。由于该术式能较理想地保护肛门机能,所以采用者逐年增多,已有好多种,成为了肛瘘手术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如隅越幸男等对60%以上的肛瘘采用括约肌保存手术。切开开放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切开或摘除肛瘘后依靠肉芽填充愈合的经典式手术,是从古至今仍为临床习用的可靠方法之一,可分为瘘管切开术和瘘管摘除术两种形式。瘘管切开术优点是引流通畅,创面修复平整,缺点是愈合时间长。瘘管摘除术彻底清除了瘘管及原发病灶,因此是肛瘘摘除缝合术及括约肌保留术中瘘管摘除的基础。

[1]张东铭,王玉成. 盆底与肛门病学[M]. 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54.

[2]赵宝明,李民山. 肠门直肠病诊断治疗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51-52.

R657.1

B

1674-9308(2014)03-0021-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