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荣华 张婵娟* 蔡阁 吴婷 叶方庆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因长时间的劳损或先天性颈肋、高肋等因素引发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症状,或因前斜角肌肥大、挛缩、变性,导致臂丛和锁骨下动脉血管和神经束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颈椎活动受限,患侧上肢放射性疼痛或有蚂蚁样、麻木、瘙痒等感觉。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刃针结合正骨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1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杭州市中医院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72 例。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①颈肩关节、肌肉疼痛和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②病证特征与病邪相关:寒邪是“痛痹”的主要病因,其特点是疼痛明显,部位固定,喜热恨寒,遇寒加剧,遇热缓解;湿邪时“着痹”的主要病因,表现为肌肉酸、胀、痛、沉及皮肤麻木;③有慢性劳损史,发病原因有劳累、着凉等。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特殊试验调查报告》和《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症状:症状在肩尺侧、小指、无名指、上臂内侧、前臂、手等部位明显。患侧上肢有放射痛或麻木、蚂蚁爬样等,感觉减弱,肌肉力量减弱甚至萎缩。颈部后仰、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受限并伴有疼痛,上诉活动可使症状加重,将患侧上肢举过头顶时疼痛减轻。体征:颈前可触及前斜角肌紧张,局部有明显压痛感;局部受压时疼痛可放射至患侧上肢;用力拉拽患肢或自然向下,会加重患侧疼痛,患侧抬起,疼痛可得到缓解或消失;在上臂缺血试验Roose 征、肩外展试验Wright 征、锁骨上扣试验moselege 征、斜角肌压缩试验Adson 征、肋锁骨压缩试验Eden 征等5 种症状诱发试验中,呈阳性的≥3 种。颈、胸部X 线检查,可排出颈肋或胸肋异常,颈椎MRI 未见明显其他异常。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 岁;③自愿参与。排除标准: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的颈肩臂痛麻、肩周炎、手术神经损伤患者;妊娠妇女或晕针者;精神疾病、治疗部位皮肤破溃及不愿意配合患者。观察组男10 例,女26 例;年龄21~60 岁。病程1 周~3 年。对照组男11 例,女25 例;年龄(20~61)岁。病程3 周~3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刃针结合正骨推拿,先用推拿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然后使用正骨手法使错位颈椎复位,最后行刃针治疗松解局部软组织,疏通经络。(1)推拿法:①活血理筋通络:使患者坐位,以患椎为中心,颈肩区交替使揉法和滚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肉疼痛敏感区采用按压法,手法要柔和,以患者能忍受为限,颈部采用拿捏手法、肩胛部采用弹拨手法,给予颈肩部放松;继上势,对斜角肌起止点及压痛点、锁骨上窝作重点治疗,以按揉法和一指禅推法为主,以局部酸胀为度;而后对患侧上肢尺侧采用按揉、牵抖等放松手法,以酸胀感为度。持续15~20 min。②正骨手法,具体操作:(以左侧凸出为例)患者端坐,下肢自然放松稍向前伸直,术者站立于患者后方。患者头低下约15°,术者左手臂绕过患者头前,左手掌置于患者右侧脸颊部,肘关节置于患者颌部,且对左侧患椎棘突后外侧缘以右手拇指顶住。施术时,术者先将患者颈部拔伸,然后向左向右缓缓旋转颈部,使其放松后,左旋颈椎至肌肉产生阻力的位置,稍停片刻,后施加有瞬间的、控制的、小幅度的闪动力,同时右手大拇指反方向进行推按,使错位颈椎复位[1]。相同原理进行右侧复位。治疗频率为3 次/周,共治疗2 周。(2)刃针治疗:①选点:A点:C3~6 同侧棘突旁的筋结点。B 点:C7 横突旁的筋结点。C 点:锁骨下窝内侧的筋结点。D 点:胸锁乳突肌中、后缘筋结点。②消毒:用碘伏浸泡后的棉签,严格消毒2 次,带无菌手套。③定位:在上述筋结点处,选择刃针(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刀口线垂直于指下筋膜结节。④具体操作:患者在A 点和B点处于俯卧位,在C 点处于仰卧位,在D 点处于侧卧位。在A 点治疗,左手拇指指尖处于棘突旁的筋结点,右手桡侧三个手指持刃针,并使刃针刀刃与身体纵轴线平行。沿左手拇指指尖边缘,进刀深度0.5 cm,切割2~3 刀,呈扇形。左手拇指感指下结节已消除时即可,后以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B 点治疗,刀刃口垂直于左手拇指下筋结点走形方向,以筋结点消除为准,余与A点相同;C 点治疗,左手拇指固定并按压筋结点,并要求患者屏住呼吸,右手持刃针,沿左手拇指边缘向下进刀,进刀深度0.3 cm 左右,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肺脏产生气胸,余与A 点相同;D 点治疗以左手拇指固定筋结点,右手持刃针。并以切断其条索纤维为准,进刀深度0.5 cm 左右,治疗后用干棉签按压针刀口片刻即可。对照组:予扶他林缓释片75 mg 餐后口服,1 次/d,妙纳片50 mg 餐后口服,3 次/d,疗程2 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VAS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用一条长10 cm 的标尺,分成10 个刻度,0分为无痛;1~3 分为能忍受的轻微疼;4~6 分为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9 分为疼痛难忍,生活各方面受影响;10 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让患者在标尺上表示疼痛程度相对应的位置,医者根据刻度记录分值。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量患者颈椎后仰活动度。将量角器的中点固定在外耳道,确保量角器一端与地面垂直并保持固定,量角器另一端对准患者鼻孔,嘱患者抬头,尽量将头部向后靠近背部,医者将量角器一端随患者鼻孔移动,同时确保量角器另一端固定并保持与地面垂直,获取颈椎后仰角度。

1.4 疗效评价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为参考,制定软组织损伤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经治疗疼痛、麻木、发冷、乏力、肌力等症状、体征相比之前下降≥95%。显效:经治疗疼痛、麻木、发冷、乏力、肌力等临床症状、体征相比之前下降≥70%,<95%。有效: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疼痛、乏力、发冷、麻木等临床症状及体征下降≥30%,<70%。无效:经治疗疼痛、麻木、发冷、乏力、肌力等临床症状、体征相比之前下降<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颈椎后仰活动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后仰活动度比较[(±s),° ∠]

?

3 讨论

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发生与长期不良的工作姿势和缺乏适当的运动密切相关[2]。现代医学认为,前斜角肌综合征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颈椎的稳定性,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内生平衡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附件和连接韧带,也就是静态平衡;另一方面,外生平衡系统是颈部和肩部运动的原始动力,由颈部和肩部肌肉调控,也就是动态平衡。由于头部和颈部频繁活动,长期处于同一个姿势下学习和工作,在天气变化和劳累等因素刺激下,颈肩局部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渗出和组织肿胀,而后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粘连、变性和挛缩,导致颈椎外源性失稳,无法正常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和内源稳定性,从而使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进展加速[3]。使患者出现偏头痛、局部疼痛、眩晕,严重的伴呕吐、恶心等症状,而受臂丛神经发出的神经支配,导致前斜角肌发生反射性痉挛,并牵引抬高第一肋骨。在此种状况下,如痉挛未得到及时解除,被抬高的第一肋骨会对臂丛神经束施加长期慢性的刺激,使得斜角肌产生痉挛,又导致肌肉肌腹肥大,更近一步抬高第一肋骨,相应对臂丛神经也会产生更严重的刺激,如此循环,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是一种发病率高、难根治、易反复的疾病。现代治疗常通过手术治疗或在激发点处进行局部封闭,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短时间内肌力和感觉明显改善,但颈椎的力学平衡并未改变。

中医学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病机以体虚为基础,易患风寒湿邪,与生活习惯、体态密切相关。或长期劳累生病,或挫闪久坐,感受风、寒、湿之邪,邪客关机,发于颈项部,经络痹阻而不通,血不能营,络不能通,故见项强而不利,筋挛而不舒。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其主要机制是,推拿具有松解粘连、理筋通络、滑利关节、行气活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对于前斜角肌综合征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解除或减轻神经干的压迫,消除颈臂麻木疼痛等。灵活的正骨、理筋手法作用于患者颈、肩部等部位。通过调节颈椎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颈椎小关节紊乱予以纠正,使颈椎关节稳定性得到恢复,改善其内源稳定系统,恢复颈椎的动、静态平衡。再应用刃针末端的刀刃,局部进行切、割、削及分离,松解瘢痕、痉挛的软组织及分开粘连的组织,和发挥针刺疏通经络的作用,消除相关组织的异常应力,使经络顺畅传导,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等软组织痉挛的目的,并使损伤局部重塑动静态平衡[4-5]。正骨推拿和刃针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互补作用,经正骨推拿手法,使得颈椎小关节紊乱得到纠正,再以刃针松解颈部的软组织,使得颈部的力学平衡得以恢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 评分、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明确刃针结合正骨推拿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刃针配合正骨推拿治疗法可显着减轻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颈部动、静态平衡,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在以后整个生活、工作当中应当注意姿势,以及进行相应的锻炼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