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福 金凤 石富国 张锋 吴芹 陆远富 李利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研创新能力是科学素质体现的核心,指人们通过现有理论技术和科学思维方法去探寻新知识、新理论,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本科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教育部为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遵义医学院美容医学系任梦婷、王旗等7位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龙眼叶提取物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笔者总结与分析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申报和实施的体会与经验,进一步探讨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21世纪是更具有挑战性的世纪,医学人才若想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在本科教育阶段,除积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临床实践,还需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开拓视野。适当在本科阶段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本科生教育多以传统型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主,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全国统编教材,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受传统教材束缚,着重对本科生进行医学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灌输,往往忽略了对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只是简单的交待医学科研所得结果,而没有讲授取得结果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师生之间更缺乏讨论和互动。另外,医学本科生学业繁重,时间和精力不足,使得他们对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即使一些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科研培训,他们对科研方法、实验过程等知识匮乏,在进行科研实践过程中无从着手。同时由于难以在时间上保证连续性,常常造成实验不能连续的现象,这些因素消减了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另外,一些医学院校总体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科研条件和经费有限,科研教育局限于少量研究生,没有条件给众多本科生提供科研教育和实施场所。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应运而生,需要更多具有能够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科研创新型医学人才。因此,应转变以往传统认为的只有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观点,引导医学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2]。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2.1 培养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首先从课堂入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讲解空洞无趣的专业知识,学生听着枯燥乏味,不能理解理论知识的真正含义,更不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科研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而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通过在课堂上多举实例,采用由果推因的方法,促使学生科研兴趣萌发[3]。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科研小故事。大隅良典最初的研究重点是液泡中蛋白质的降解。酵母细胞经常被用于人类细胞研究模型,但酵母细胞很小,大隅良典难以确定酵母细胞中是否存在着自噬作用。怎么办呢?他就想着,在自噬过程激活时,如果他能打断液泡中的降解过程,那么自噬体就应当在液泡中聚集,并能在显微镜下可见。于是他培养了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细胞,并通过饥饿化细胞刺激自噬作用。结果是惊人的!几个小时内,液泡内就充满了未被降解的小囊泡。这些小囊泡就是自噬体,大隅良典的实验证明了自噬存在于酵母细胞中。这个发现对发现并阐明细胞自噬的机制起到了铺垫作用。所举实例故事要与医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讨论式教学通过“设疑—自学—讨论—解疑”四个步骤,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学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通过对文献等的查阅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信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4]。其次,鼓励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提高和发展医学院校的科研水平,建立更多更加完善的科研平台,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灵活地安排实验时间,更好地运用实验设备,尽量多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对提升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从选题过程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选择合适的课题是保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成功申报和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结合本科生自身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知识,从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中发掘问题。同时培养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让他们了解所选课题的相关最新研究及成果,通过查阅文献的结果,分析并评价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创新性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所选课题是否有人研究过,如果已被研究过,能否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发掘;在可行性方面,教师需指导学生选题时应从研究团队、实验方案、技术路线等方面分析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课题[5]。遵义医学院美容医学系任梦婷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发现用龙眼叶熬水,涂在痤疮上,有明显的消炎和治疗痤疮作用。于是产生了联合同班其他6位同学组成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想法。她们将选题的想法和方向与笔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在笔者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发现这一选题比较新颖,在治疗痤疮的领域鲜有人用过龙眼叶,尤其在治疗机制这一块更是空白,认为这一选题具有创新性,于是在笔者的指导和协助下,明确了科研计划: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项目标书最终完成,该课题成功的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分配相对其他同学来讲相对紧凑,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在笔者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开展实验研究。笔者会不定期督促实验进度并协助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任梦婷等7位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完成了该项目,目前该项目顺利结题,论文已撰写完成并处于投稿阶段。

2.3 发挥研究生科研团队对本科生的“传、帮、带”作用

“传、帮、带”是一种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学习方法。“传”是指传授、传承;“帮”是指帮助、帮教;“带”是指带领、带动。“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无数实践证明,“传、帮、带”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6]。笔者所在的团队成员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实习生。他们进入实验室时间较早,对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及实验室的仪器操作等都非常熟悉,并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而是通过长时间在实验室的摸索及在实验过程中失败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该团队实施“一对一”的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科研工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研究生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的向本科生传授实验技术及经验,协助培养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课题的实施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7-8],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本科生面对问题,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研究生师兄师姐的辅助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的7位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逐渐得到增强。

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开阔了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本科生尽早参与到科研活动,有利于他们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选题,到实验操作、撰写论文,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均得到了有效锻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同时因在本科阶段有了这些科研经历,在未来求职中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社会推荐自己,具有更多优势。

[1]胡子旺,齐硕,陈国栋,等.临床医学认证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6):32-34.

[2]吕朋飞,吴琼石.浅谈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6):49-51.

[3]张婷,张靖.医学院校生物专业本科生科研兴趣与能力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4,27(8):96-98.

[4]穆欣艺,王亚平,王建伟,等.讨论式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72-175.

[5]卢方国,陈邻利,高强.依托大学生创新课题选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4,30(10):5-6.

[6]丁舸.“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培养中作用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75-76.

[7]习昕,朱光发.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92-93.

[8]陈平,杨胜利,莫赛军,等.医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融入肿瘤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30(4):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