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婧 毛宇昂 苫君玲 杨勇 秦桂秀 韦桂政 李秋玲 陈维平

生命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是重要的医学生命观。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缺乏科学的认识,生命意识淡薄,出现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现象[1]。这些悲剧在警醒我们要重视生命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生命成长、生命关怀、生命与职业、生命与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生命观的定义、历史

“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总的认识或看法,包括对生命的起始、过程、终结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认识。中西方对于生命观有不同的见解,形成各自学派。远古时期生命观以宗教神学为导向,具有蒙昧时期神启论的鲜明特点。农业和手工业时代,以理性思考为特征的人文主义生命观与宗教神学的生命观同时发展,由此产生东方儒家文化和西方古希腊哲学的生命观。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先后出现机械论、整体论、蛋白质论和基因论的生命观等[2]。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关注和重视上各学派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类健康、和谐的生命观。

2 生命观在我国医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缺乏科学的认识[3],除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还有很多看似轻微确需要重视的现象:大学生认为生活“空虚、单调、无聊”,人格特质敏感、怀疑、忧虑等[4-5]。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既有积极方面,基本能够确立坚定的人生信仰,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追求,但也有消极方面。大学生虽然了解生命起源和诞生的过程,但没有真正理解生命来之不易的本义;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畏惧、退缩、甚至逃避,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探索,部分学生生活迷茫、得过且过,甚至表现对自杀的认同。容易出现物质化、自私化的倾向,会因个人身份、社会地位、家庭出生等原因,不平等对待生命。遇到问题解决办法单一、偏激,容易走极端进入死胡同,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大多医学院校将生命教育依托于政治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对医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对其职业精神的塑造主要在思想教育中强调,较少涉及生命起源、生存、成长及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伦理道德的关注[6-7]。

3 哲学思维及其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现状

哲学是思想的花朵,精神的王冠,是文明的活的灵魂[8]!哲学教育是思维方式的教育,可以训练思维的广博性、哲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随着医学分类的日益细化,如何使医学生能在大学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专业知识,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呈现重专业、轻人文的趋势,多数医学院校的哲学课程基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他门类较少[2]。同时,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更着重于医学专业课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相对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哲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更为抽象,不易运用、理解,且其授课多为纯理论性的内容,未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授课,大部分医学生将其看成可有可无的副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探究,更无法谈及将其哲学思维理念运用、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医学专业知识量的庞大使大多数医学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在有限的学时和课堂内,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任何拓展哲学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医学各门课程相互联系紧密,如有哲学思维的引导,将其渗透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运用辩证哲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训练学生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在各学科知识海洋中架起桥梁促进学科融合,可增强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

4 组织学与胚胎学结合哲学思维培养医学生积极生命观的实践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形态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揭示生命新个体发生、发育的过程。只有理解人体组织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新生命诞生的经过,才能对其生理与病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及途径有更深刻的认识。组织学与胚胎学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辩证思维,例如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结构基础是小肠绒毛、黏膜皱襞以及吸收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正是因为具有这三级结构,扩大小肠表面积,有利营养消化吸收。人体组织发展、变化、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功能相对静止,穿越血管壁进入各器官的结缔组织后,分化为功能活跃的各种类型的巨噬细胞,如肝内的巨噬细胞、肺内的尘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等。人体组织之间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例如消化管的管壁都可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等四层结构,但是消化管内各个器官如食管、胃、回肠等器官又各自具备其组织结构特点,食管的黏膜是复层扁平上皮,胃的胃底腺有壁细胞、主细胞,回肠固有层有集合淋巴小结。不同组织在不同系统、器官中的主次关系,处处显示着相关影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胚胎发育过程中,也蕴含丰富的哲理,例如孕妇在妊娠266 天里,人由一个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裂、分化与发育,形成重3 000 g 左右的胎儿及其附属的胎膜等结构,发育过程中渗透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胚胎发育异常,造成先天畸形,所以每一个健康的生命都来之不易,医学生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体谅父母。

对医学生生命观的培养,不局限课堂内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讲授,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设置的特点,由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师、人文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授课团队,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哲学思维相结合,开展“德医交融”实践教学比赛和自主学习分享会。以小组为单位,设定“用辩证否定观解释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些变化”与“人胚发生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不同的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组织胚胎学知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由医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同学们还可针对分享内容进行提问,如大量的偶然性是否一定促成必然性?在交流中不断促进哲学思维与专业知识的交融渗透,培养作为医学生良好的哲学素养,丰富其内涵以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专业优势,深入农村、社区、宁养院开展义诊、医疗保健知识宣传、晚期病患临终关怀项目。医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乡情、民情、国情,去思考、体会、分析和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焦点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教育资源及医疗保障等,可以认清个体的生命本质,才能更具责任心地善待他人、更具耐心地服务于患者[10]。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本义,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救护生命、树立一种健康理性的生死态度;引导医学生对他人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关爱,增强生命责任意识,通过对他人、社会做贡献来实现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医学生年轻有活力,大脑思维活跃,接触来自互联网各类正面、负面信息都很多,他们大部分人将来都会进入医院面对患者,履行承担拯救生命、救死扶伤的大任,其生命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对自身、对患者生命的态度。医学生进入临床,有很多的问题需借助哲学思维来实施及完善。缺乏对哲学的关注,就像是只有机身,缺乏两翼的飞行器,徒增难度[11]。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组织学与胚胎学结合哲学思维培养医学生生命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命哲学基础为指导,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中有关生命思想的精华,围绕哲学思维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开展教学,进行多种多样、丰富生动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医学生积极的去探寻生命的价值,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感受,实现个体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最大限度地散发医学生生命的光芒,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