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一种有创性外科治疗手段,需要在麻醉提供无痛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意识消失的一种状态。这种抑制虽然是可逆或可控的,但在麻醉复苏过程中,由于麻醉变浅,切口疼痛,各种导管刺激,吸痰操作等,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术后苏醒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有研究表明[1],在患者麻醉前后,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则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为了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麻醉复苏管理中的护理效果,选取了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获得护理后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3月在我科室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00例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模式的不同,使用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有34例,女性有16例,年龄在18~69岁,平均年龄为(45.83±5.28)岁,手术时间平均为(64.72±12.53)min,麻醉时间平均为(72.57±2.56)min;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有32例,女性有18例,年龄在17~70岁,平均年龄为(45.13±5.28)岁,手术时间平均为(65.28±10.57)min,麻醉时间平均为(74.16±0.56)min。科室共有护士30名,男女比例为3∶27,年龄在21~48岁,平均年龄(35.82±3.91)岁。在参加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需将本次研究的全部过程告知科室以及医学伦理会,获得科室以及伦理会支持后方可开展。所有患者均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无精神疾病、传染病、肝肾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将依从性较差、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排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在患者手术前,为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手术中,为患者加强心理疏导,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以年资≥10年的专科护士任组长,在科室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为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应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由组长对小组成员实施预见性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2]。(2)预见性护理措施:①术前访视: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宣教术前禁食的重要性,防止胃内容物导致复苏期呕吐或误吸窒息等;观察患者身高体质量,了解一般情况及基础性疾病,并与麻醉师沟通,评估恢复期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让患者知晓手术过程以及麻醉方式,嘱咐患者在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禁饮,对于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以最佳的精神状况面对麻醉以及手术。②复苏前准备:护理人员应提前准备好急救用物和一般物品,将治疗巾或纸巾在麻醉师易取的地方,保持吸引器管道的通畅,备好口咽通气道,检查约束带的位置等。③复苏期护理:对于出现呼吸以及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做好氧气吸入护理,延长患者吸氧的时间,待患者清醒后,确认患者无躁动,方可为患者拔管;对于即将苏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疏导负性情绪[3-4]。在患者麻醉苏醒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时刻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况,对于肥胖患者,应预防患者发生舌后坠,若患者进入熟睡或打鼾声,应及时的调整患者的卧位,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患者发生窒息。

1.3 观察指标

研究人员将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发放至参与研究的麻醉师,所评估的内容包含:麻护关系的和谐程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等,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0~59分为不满意。同时护理人员统计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将所有的观察指标整理记录,使用软件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将观察指标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接受全身麻醉时有可能会发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是呕吐、恶心、低氧血症等,在无麻醉护士的前提下,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苏醒,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残余麻醉药效,加之受到手术应激刺激,部分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系统以及机体代谢等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后续康复,此时,对于麻醉苏醒时的患者加强对其的管理,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还能改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较多的临床研究均证实,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若仅仅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患者无法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也会加剧护患关系的紧张程度[5]。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护理人员基于患者的具体状况,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从而有效的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麻醉苏醒,降低发生恶心、呕吐等疾病的风险[6-7]。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在科室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应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强化小组成员的预防意识,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8-10]。在患者麻醉苏醒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况,对于肥胖患者,应预防患者发生舌后坠;对于出现呼吸以及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做好氧气吸入护理;对于即将苏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疏导负性情绪[11-13]。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后,观察组麻醉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有一定的提升,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发生氧血症、恶心、呕吐、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我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其麻醉复苏管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麻醉师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数据对比 [例(%)]

表2 两组麻醉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数据对比(分,±s)

表2 两组麻醉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数据对比(分,±s)

组别 n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 30 84.15±2.53观察组 30 90.41±4.12 P值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