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生呈递增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2]。提高艾滋病早期诊断率是减少艾滋病传播的重点途径,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及早进行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针对艾滋病患者主要采取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等,但因为临床症状好转缓慢,且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最终造成治疗失败[3]。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选取4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2017年1月—2018年9月正在服药治疗的42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给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为(40.5±6.7)岁。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要求[4];(2)临床资料完整、有效;(3)年龄≥25周岁;(4)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治疗前使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2)患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3)孕妇;(4)失联、主动终止治疗、死于其他疾病以及意外身故。

1.2 治疗方法

齐多夫定(生产企业: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420,产品规格:0.1 g×100 s)300 mg,2次/d;拉米夫定(生产企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81,产品规格:0.1 g×14 s),口服,300 mg,1次/d;奈韦拉平(生产企业:美吉斯制药(厦门)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461,产品规格:0.2 g×60 s)口服,200 mg,2 次 /d。

1.3 焦虑抑郁状态评估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估。SAS量表:总分为100分,<50分表示正常,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表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提示焦虑心理越严重[5]。SDS量表:共20个项目,每项均有4个评分级别,取各项得分的总和,<53分表示正常,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分表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提示抑郁心理越严重[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状态对比

治疗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评估结果对比(分,±s)

表1 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评估结果对比(分,±s)

治疗前 42 52.6±3.8 54.9±4.0治疗后 42 65.5±4.4 68.1±4.7 t值 - 3.934 4.165 P值 - <0.05 <0.05

2.2 焦虑抑郁心理的发生率

4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焦虑心理14例,发生率为33.3%;出现抑郁心理15例,发生率为35.7%。

3 讨论

艾滋病在临床中也称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可对机体各个器官产生损伤,极易诱发一系列感染性疾病[7]。通过临床数据可发现,艾滋病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患者以成年人居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艾滋病患者外表与正常人并无差异,但其机体血液、精液等均存在大量的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8]。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内不断复制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对该细胞进行破坏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艾滋病病毒一般在人体的隐藏时间较长,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前不会有任何的不良症状,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得到诊治。疾病初期就如同感冒一般,会感觉身体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厌食、头痛等症状,然后慢慢出现红斑、疱疹、淤血斑等等,随着时间不断的深化,渐渐入侵患者的重要器官,身体出现持续性发热,最终导致病情逐渐恶劣[9]。

目前,我国的医疗技术无法彻底根除艾滋病,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获得显着疗效,可以很好的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和发展速度,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有效的增加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10]。然而,临床实践数据表明,艾滋病患者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初期,其服药依从性均较佳,但因为临床症状好转缓慢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导致很多患者开始漏服、停服,甚至不想再服药,最终造成治疗失败[11]。李雁凌等[12]研究报道指出,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时间越长,出现焦虑抑郁心理的发生率越高,严重程度也越高,分析上述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四肢脂肪含量慢慢变少,外形因而出现变化;药物导致骨密度变少,提高了骨质疏松的风险,患者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因此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提示治疗后患者产生了焦虑抑郁心理或焦虑抑郁心理较治疗前更为严重。经统计,4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焦虑心理14例(33.3%)、抑郁心理15例(35.7%),提示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的焦虑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由此建议,临床上针对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应加强心理评估,针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应引起重视,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