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宁 朱金水

1 焦郁因素

教育部的数据统计,近5 年来,研究生招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年研究生招生超过80 万,2019 年更是超百万,在读研究生接近300 万人。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多,且他们对今后工作地点、薪酬待遇、婚姻及环境条件等相比本科毕业学生的要求高,因而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1]。研究生是一类经历过高度抑郁、焦虑和痛苦的群体,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高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

1.1 学业压力

研究生阶段不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授课接受理论知识,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各个培养高校在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比如硕士阶段要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发表至少1 篇核心期刊论着,博士阶段要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发表SCI 论着,整个过程导师主要起到协助作用,这对大部分没有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会因为对完成课题研究和发表高质量论着没有信心而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引起焦虑的情绪[2]。

邓瑾等[3]对在校女研究生分析显示,学业因素中的毕业论文和论文发表是该类人群焦虑的最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博士生存在的临床焦虑症状者占17.6%,严重焦虑者占5.5%[4],分析显示博士生焦郁因素主要与学校和教育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延期毕业现象,使得无法如期毕业的博士生遭遇较大心理威胁[5]。高玉强等[6]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分析显示医学研究生焦虑、抑郁评分均较高,可能原因包括医学研究生课程繁重、科研压力大,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1.2 师生关系

导师大多是本专业权威,集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身份于一身,时间上不允许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培养,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限,有可能由于沟通不足产生矛盾。导师排斥感会影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研究生无法身心愉悦的学习和生活[7]。研究生面对自己导师时,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会消失,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感应[8]。研究生和导师的联系频率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率越低,抑郁的水平越高。

1.3 经济压力

经济因素同样时引起研究生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费在10 000 元/年左右,加上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研究生期间大多课业繁重,导致兼职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因此带来的经济压力容易让一些同学产生焦虑、自卑、孤僻的心理。

1.4 情感方面

婚恋因素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研究生大都达到了恋爱婚姻的年龄,对爱情和家庭向往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是使得单身研究生难免会产生一些焦虑,长期积郁在心,会带来心理问题。毕业季,部分恋爱中的研究生,由于工作关系,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会不可避免造成烦恼、悲伤、痛苦等情绪体验[9]。另外,社交因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原因之一。研究生的生源比较广,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专业的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相互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人际交往圈子比本科期间明显缩小,容易出现心情低落、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否定的问题。

1.5 就业压力

就业因素尤其在毕业季需要同时处理毕业论文相关事宜及工作应聘,也明显增加了其焦郁心理[10];医学博士生焦虑的状况需给予充分关注,有调查显示博士生存在的临床焦虑症状者占17.6%,严重焦虑者占5.5%[4],分析显示博士生焦郁因素主要与学校和教育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延期毕业现象,使得无法如期毕业的博士生遭遇较大心理威胁[5]。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普遍扩招,研究生的就业门槛尤其是医学研究生越来越高,导致毕业研究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都困难重重。

1.6 其他因素

经济不独立即以经济为导向的价值观会影响部分研究生的焦郁心理。其次,不可预知的外在因素也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外在环境 的变化,导致部分毕业季研究生无法如期完成实验、毕业论文、工作不确定等等相关事宜,容易滋生焦虑抑郁心理。根据Nature 的在线报道,在一项针对美国9 所研究型大学的超过1.5 万名研究生和3 万名本科生的调查中,美国研究生的抑郁状态似乎在COVID-19 大流行期间翻了一倍[11]。此外,国际研究生面临着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带来沟通的障碍,遇到问题无处倾诉,遇到压力无处宣泄,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毕业季面临着就业及未来何去何从无法抉择,容易产生焦郁心理。

现如今,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差的独立性和自制力,抗挫折能力较差,较少得到社会的历练,心理不但敏感而且脆弱,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遇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生被认为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被社会、家庭及朋友寄予很高的期望,取得的成就或者自身的优越感有时在隐形当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不可避免会引起心理问题。

1.7 研究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专业文化程度都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专职师资及工作专业性普遍欠缺[12]。导致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工作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不足。此外,研究生寻求心理教育的渠道严重受阻,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研究生,使其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缓解。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体现出多样性、网络性及协同性等特征[13]。

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研究生群体非常重要。研究生必须接受有关在研究生院和校内外发生的常见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信息,以便接受适当的评估和治疗,并鼓励家长同学校一起面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心理学及职业规划指导

对毕业季的研究生举办心理学及职业规划指导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如加强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6]。完善就业保障制度。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化指导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有足够的信心去胜任更多的工作。相关部门应充分指导个专业的就业行情和需求、分析当前就业政策,根据每年的就业形势帮组研究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

2.2 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

同时需优化研究生管理机制,对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规范严格考核,切实加大其知识储备,对科研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督促其早日完成科研任务,能够如期毕业。另外需密切关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达到提升研究生心理幸福感,能够更自信的面对学业及毕业季各项难题[4]。研究生的生活应多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注重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经常相处的比如同专业、同课题组、同宿舍的研究生应充分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及时发现身边同伴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方法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同时,各个研究生院应联合导师时常关注研究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对于有心理压力的研究生,如经济条件较差的研究生,应切实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如提供组学贷款、助学奖学金以及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抗压能力较差,心理脆弱的同学,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各个高校应当加强团队建设,教育团队要全面整合校内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班委的有利资源,通过多个渠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育人作用[14]。明确各个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比如具体负责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汇报、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困惑解答、心理问题相关预防和处理等。

2.3 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路径

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工作路径至关重要。如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导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有应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和技能[15]。

对于特殊状况期间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更应加强沟通交流,并且密切关注并了解学生需求,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积极鼓励,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支援。同时,家庭在研究生的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应主动与子女多联系,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指导和安慰,及时的关注与关心在面对极大压力的情况下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社会层面也应为研究生建立健康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从实际出发,为更多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得研究生对工作有着充分的信心和期望。

2.4 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研究生作为学历教育的精英阶层,不仅要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强大心理素质,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要注重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摆正心态,需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职业中的更高的要求。

2.5 规范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各个研究类高校因健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方案。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研究生,需要及时疏导和帮助;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要长期跟踪关注,密切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并实施可靠的心理辅导方案;对于出现重度抑郁症状的研究生应及时转到相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对于有伤人或自杀倾向的研究生应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指定专业人士负责,并且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该类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研究生整个学业过程的顺利完成,各位研究生在入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充分关注,利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深入探讨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科研、情感及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相关教育、心理教育、婚恋教育、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研究生作为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其焦郁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毕业季面多各种问题,内心更是面多巨大挑战,其心理健康应该收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该类人群面临的“心理,毕业,就业,情感”等具体问题应给予及时、有效、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干预焦郁状况的发生,健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预警、监督管理、干预及解决工作体制,从而形成高效的科学防控机制,全面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